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靜

簡體靜字的筆畫:14畫;繁體靜字筆畫:16畫。

(靜,靜)

jìng

ㄐ〡ㄥˋ

1.靜止;不動。

《易·坤》:“坤至柔,而動也剛,至靜而德方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養氣》:“水停以鑒,火靜而朗。”

宋田錫《論邊事》:“應動而靜,則養寇以生姦;應靜而動,則失時以敗事。”

毛澤東《水調歌頭·遊泳》詞:“風檣動,龜蛇靜,起宏圖。”

2.寂靜,無聲。

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:“眴兮杳杳,孔靜幽默。”

王逸註:“野甚清淨,漠無人聲。”

南朝梁王籍《入若耶溪》詩:“蟬噪林逾靜,鳥鳴山更幽。”

清黃鷟來《秋日雨晴過張星文草堂》詩:“松門落葉深,竹徑寒香靜。”

巴金《春》二:“夜很靜。月亮已經偏西了。”

3.默不作聲。
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君子之容舒遲,見所尊者齊遫。足容重,手容恭,目容端,口容止,聲容靜。”

鄭玄註:“不噦咳也。”
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雖不識義,亦不阿惑,吾其靜也。”

韋昭註:“靜,默也。”

4.安靜;平靜。

《書·大誥》:“有大艱於西土,西土人亦不靜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音律》:“本朝不靜,草木早槁。”

高誘註:“靜,安。朝政不寧,故草木變動墮落早枯槁也。”

唐韓愈《醉客》詩:“初喧或忿爭,中靜雜嘲戲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十一回:“也該趁早叫你哥哥嫂子歇歇,他們心裏又不靜。”

魯迅《書信集·致韋素園》:“我在此也靜不下,瑣事太多,心緒很亂。”

5.謂使安定。

《逸周書·大匡》:“小匡用惠,施舍靜眾。”

《史記·範雎蔡澤列傳》:“決裂阡陌,以靜生民之業而一其俗。”

三國魏曹丕《述征賦》:“鎮江漢之遺民,靜南畿之遐裔。”

《新五代史·前蜀世家·王建》:“公當歸相天子,靜中原以固根本。”

6.沈著,冷靜。

《荀子·仲尼》:“福事至則和而理,禍事至則靜而理。”

唐韓愈《與祠部陸員外書》:“其趨事靜以敏,著美名而負屈稱。”

宋嶽飛《奏乞出師劄子》:“俾臣得一意靜慮,不以兵食亂其方寸。”

7.沈靜穩重。

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子曰:‘知者樂水,仁者樂山。知者動,仁者靜。知者樂,仁者壽。’”

8.清潔,乾凈。

唐杜甫《渼陂行》:“沈竿續蔓深莫測,菱葉荷花靜如拭。”一本作“淨”。

戴望舒《在天晴了的時候》:“炫耀著新綠的小草,已一下子洗靜了塵垢。”

9.清洗,清除。

《國語·周語中》:“靜其巾冪。”

韋昭註:“靜,潔也。”

三國魏曹植《侍太子坐》詩:“白日曜青天,時雨靜飛塵。”

10.凈盡,沒有餘剩。

元雅琥《上執政四十韻》:“天下皆桃李,人間靜棘榛。”

11.精神貫註專一。道家一種修養之術。

《雲笈七籤》卷九九:“修鍊之士當須入靜……大靜三百日,中靜二百日,小靜一百日。”

12.倦怠。

漢揚雄《太玄·玄攡》:“其靜也,日減其所有,而損其所成。”

範望註:“靜謂怠也,倦怠如成其事者,天地人之所不能也。”

13.即壇靜。道家修煉處所。參見“靜房”、“靜櫺”。

14.善美。

《藝文類聚》卷八七引《韓詩》:“‘東門之栗,有靜家室。’靜,善也。言東門之栗樹之下,有善人,可以為室家也。”

15.引申為巧飾,巧偽。

《管子·侈靡》:“曲靜之言,不可以為道。”

16.圖謀。

《逸周書·酆保》:“七惡……四,交其所親,靜之以物,則以流其身。”

朱右曾校釋:“靜,謀也。”

17.精明。參見“靜悍”。

18.通“情”。誠實。

《逸周書·官人》:“飾貌者不靜。”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樂由中出,故靜。禮自外作,故文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禮記中》:“靜當讀為情,情者誠也,實也……古字靜與情通。”

19.通“情”。內心,內情。

《大戴禮記·文王官人》:“靜忠而寬,貌莊而安。”
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禮記中》:“《逸周書》‘情忠而寬’,《大戴禮》‘情’作‘靜’……靜亦情之假借。”

20.通“爭”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《老子·道經》:“夫唯不靜,故無尤。”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·蘇秦謂齊王章(四)》:“功(攻)秦之事敗,三晉之約散,而靜秦,事卬曲盡害。”

阅读:3918

●靜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