漁人之利
【成語】:漁人之利
【拼音】:yú rén zhī lì
【解釋】:漁人:比喻第三者。比喻雙方爭執不下,兩敗俱傷,讓第三者占了便宜。
【出處】:《戰國策·燕策二》:“蚌方出曝,而鷸啄其肉,蚌合而蘁其喙。鷸曰:‘今日不雨,明日不雨,即有死蚌。’蚌亦謂鷸曰:‘今日不出,明日不出,即有死鷸。’兩者不肯相舍,漁者得而並禽之。”
【示例】:王世充殘忍褊隘之人,刻刻在那裏覬覦非望,以收~。 ★清·禇人獲《隋唐演義》第五十二回
【近義詞】:漁翁得利
【反義詞】:
【英文】:profit at other's expense
【成語故事】: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,燕王派蘇代去趙國勸阻趙王,給他講述一隻河蚌在岸上曬太陽,鷸去啄它,蚌夾住鷸鳥的長嘴,雙方爭執不讓,最後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的故事。如果燕趙發生戰爭,秦國就像漁翁那樣吞並燕趙。趙王放棄了戰爭
(漁人之利,漁人之利)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六:“毛烈也曉得陳祈有三個幼弟,卻獨掌著家事,必有欺心毛病,他日可以在裡頭看景生情,得些漁人之利。”
毛澤東《反對投降活動》:“他們縱容日本侵略中國,自己‘坐山觀虎鬥’,以待時機一到,就策動所謂太平洋調停會議,借收漁人之利。”參見“漁人得利”。
阅读:165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