背
背字的筆畫:9畫;
(參見揹)
I
bèi
ㄅㄟˋ
〔《廣韻》補妹切,去隊,幫。〕
〔《廣韻》蒲昧切,去隊,並。〕
“北”的今字。“偝”的今字。
1.脊背。
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其生色也,睟然見於面,盎於背,施於四體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狀留》:“且夫含血氣物之生也,行則背在上而腹在下。”
唐李鹹用《富貴曲》:“珍珠索得龍宮貧,膏腴刮下蒼生背。”
《京本通俗小說·錯斬崔寧》:“背上馱了一個搭膊。”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一:“祁老人的背雖然有點彎,可是全家還屬他的身量最高。”
2.後面或反面。
《詩·大雅·蕩》:“不明爾德,時無背無側。”
孔穎達疏:“背後無良臣,傍側無賢人也。”
《晉書·慕容超載記》:“另敕段暉率兗州軍緣山東下,腹背擊之。”
宋姚寬《西溪叢語》卷上:“李晦之一鏡,背有八柱十二獸,面微凸,蔕有銘。”
沙汀《丁跛公》:“他是鄉約的內弟,細眉細眼,鼻梁瘦來和刀背一樣。”如:書背(書脊)。
3.北面。
《詩·衛風·伯兮》:“焉得諼草,言樹之背。”
鄭玄箋:“背,北堂也。”
唐杜甫《秋日閑居》詩之一:“背堂資僻遠,在野興清深。”
4.物的上面。
《爾雅·釋丘》:“丘背有丘為負丘。”
邢昺疏:“中央隆峻若丘背之上更有一丘而負戴之者。”
明魏學洢《核舟記》:“其船背稍夷,則題名其上。”
5.錢幣反面的專稱。
《資治通鑒·陳宣帝太建十三年》:“隋主患之,更鑄五銖錢,背、面、肉、好皆有周郭。”
胡三省註:“錢之文為面,其漫為背。”
6.古天文學稱太陽周圍雲氣的一種,或謂即日暈的外圍。
《漢書·天文誌》:“暈、適、背、穴。”
顏師古註引如淳曰:“凡氣……在旁如半環,向日為抱,向外為背。”參見“背譎”、“背氣”。
7.背部對著或後面靠著。
《周禮·秋官·司儀》:“不正其主面,亦不背客。”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王背屏而立,夫人向屏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汾水》:“水南有長阜,背汾帶河。”
唐溫庭筠《菩薩蠻》詞:“相憶夢難成,背窗燈半明。”
宋王安石《次禦河寄城北會上諸友》詩:“背城野色雲邊盡,隔屋春聲樹外深。”
楊朔《黃海日出處》:“就在這樣的險地方,背山臨海,藏著個小小的漁村。”
巴金《春》二:“淑英背了燈光坐著,琴看不清楚她的臉。”
8.朝著相反方向。
唐李益《洛陽河亭奉酬留守群公追送》詩:“還似汀洲雁,相逢又背飛。”
宋王安石《別孫莘老》詩:“茫然乃分散,獨背東南馳。”參見“背道而馳”。
9.轉。
碧野《在蔥嶺下》:“姑娘不好意思背過臉去,用手撫弄著她的烏黑的長辮梢。”
張弦《銀杏樹》:“蓮蓮放下木盆,背過身,去鋪床。”
10.猶隱瞞。
元鄭光祖《倩女離魂》第二摺:“王生也,我背著母親,一徑的趕將你來,咱同上京去罷。”
《醒世恒言·薛錄事魚服證仙》:“因此悄地裏背了夫人,瞞了同僚,竟提一條竹杖,私離衙齋,也不要一人隨從。”
《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》第五六回:“雖然家常便飯,也沒有背客自吃之理啊!”曹禺《雷雨》第四幕:“我還用不著你父親背著我,把我當瘋子,要你送我上樓。”
11.謂背地裡,不當面。
清冒襄《影梅庵憶語》卷二:“余母恒背稱君奇秀。”
巴金《家》十四:“我常常背著人哭,自然在人前我不會哭的。”
12.違背;違反。
《書·太甲中》:“既往背師保之訓。”
《史記·項羽本記》:“請往謂項伯,言沛公不敢背項王也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假譎》:“必不背聖人之正典,習蠻夷之穢行。”
唐韓愈《贈太傅董公行狀》:“彼為臣而背其君,茍得誌,於公何有?”
《明史·胡大海傳》:“言出而背之,不信;既縱而擊之,不武。”
楊朔《春子姑娘》:“共產黨救了自己,怎麽能背人家呢?”
13.棄去;離開。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明月而宵行,俯見其影,以為伏鬼也,卬視其髮,以為立魅也。背而走。”
楊倞註:“背,棄去也。”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客見文一日廢,皆背文而去,莫顧文者。”
唐韓愈《送窮文》:“自初及終,未始背汝,心無異謀,口絕行語。”
宋王安石《春日》詩之一:“鶯猶求舊友,燕不背貧家。”
管樺《在婦產院裏》:“古語說,人生有兩不背:一不背父母,二不背醫生嘛!”
14.死亡的婉辭。
《文選·李密〈陳情事表〉》:“生孩六月,慈父見背。”
張銑註:“背,死也。”
宋葉適《祭趙知宗文》:“遽聞殞背,徒切摧傷。”
《醒世恒言·三孝廉讓產立高名》:“先父母早背,域兆未修。”
清孫枝蔚《憶昔篇寄示燕穀儀三子》詩:“八歲背吾母,出入哭聲啞。”
15.謂燈盡或燭盡。
唐王渙《惆悵詩》:“夢裏分明入漢宮,覺來燈背錦屏空。”
後蜀顧敻《獻衷心》詞:“銀釭背,銅漏永,阻佳期。”
後蜀鹿虔扆《思越人》詞:“翠屏欹,銀燭背,漏殘清夜迢迢。”
16.經過。
漢枚乘《七發》:“於是背秋涉冬,使琴摯斫斬以為琴。”
晉潘嶽《閑居賦》:“若乃背冬涉春,陰謝陽施。”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省事》:“寒暑煩勞,背春涉冬。”
王利器集解:“背春涉冬,猶今言過了春天到了冬天也。”
清馮桂芬《潘順之〈岱頂看雲圖〉序》:“既而背秋涉冬,簡書蕆役。”
17.背誦。
《三國誌·魏誌·王粲傳》:“粲與人共行,讀道邊碑,人問曰‘卿能闇誦乎?’曰:‘能。’因使背而誦之,不失一字。”
《明實錄·太祖實錄》:“諸生每三日一背書。”
清昭槤《嘯亭雜錄·廣賡虞之死》:“少聰敏,熟於案牘,每對客背卷宗如瓶瀉水,不餘一字。”
魯迅《朝花夕拾·五猖會》:“我忽然似乎已經很有把握,便即站了起來,拿書走進父親的書房,一氣背將下去,夢似的就背完了。”
楊沫《青春之歌》第一部第五章:“他背臺詞似的流暢地說著。”
18.裝裱。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紹興禦府書畫式》:“﹝古畫﹞花木穠艷,每不許裁剪過多,既失古意,又恐將來不可再背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三:“其子熹,十九年間無一日不鍛酒器,無一日不背書畫碑刻之類。”
清俞樾《茶香室三鈔·王仲至家鎮庫書》:“又別寫一本,尤精好,以絹素背之,號鎮庫書。”
19.昏厥。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六回:“卻說那安公子此時已是魂飛魄散,背了過去,昏不知人,隻剩得悠悠的一絲氣兒,在喉間流連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六回:“心一模糊,氣血都滯住了,可就背過去了。”
20.反持兩手。
《水滸傳》第三七回:“但凡新入流配的人,須先打一百殺威棒。左右,與我捉去背起來!”
21.裝上鞍韉。
《西遊記》第二十回:“次日天曉,行者去背馬,八戒去整擔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五回:“便忙忙的收拾行李,背上牲口,帶了兩個騾夫竟自去了。”
22.聽覺不靈。
元無名氏《爭報恩》第一摺:“妹子你莫耳朵背錯聽了。”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二部四:“老太太耳朵有點背。”
《花城》1981年第5期:“我的耳朵沒有背,聽覺很正常。”
23.倒黴,背晦。
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二八:“這兩把都沒和,他失去了自信,他越打越慌,越背。”
24.偏僻。
元宮天挺《範張雞黍》第一摺:“既然賢弟要去,其路也不背,同往赴會去便了。”
25.量詞。
柳青《創業史》第二部第二章:“他還要順路揪一背茅柴回來。”
II
bēi
ㄅㄟ
亦作“揹”。
1.用脊背馱。
唐李商隱《李長吉小傳》:“恒從小奚奴,騎距驢,背一古破錦囊,遇有所得,即書投囊中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八回:“菩薩遂將錦襴袈裟,作一個包裹,令他背了。”
《何典》第一回:“艄公道:‘相公既然要緊,待我們夥計上去背起水縴來,就快了。’”徐懷中《西線軼事》六:“同誌們要背他下去,他說什麽也不幹。”
2.負擔。
《紅樓夢》第六八回:“給你兄弟娶親,我不惱,為什麽使他違旨背親,把混帳名兒給我背著?”魯迅《南腔北調集·為了忘卻的記念》:“無論從舊道德,從新道德,隻要是損己利人的,他就挑選上,自己背起來。”
阅读:288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