皺
簡體皺字的筆畫:10畫;繁體皺字筆畫:15畫。
(皺,皺)
I
zhòu
ㄓㄡˋ
〔《廣韻》側救切,去宥,莊。〕
1.打皺,皮膚因鬆弛而起紋路。
唐李賀《嘲少年》詩:“莫道韶華鎮長在,髮白面皺專相待。”
宋黃庭堅《黃幾復自海上寄惠金液三十兩戲答》詩:“皺面黃鬚已一翁,樽前猶發少年紅。”
2.指皺紋。
3.衣、物等經摺叠而顯出痕跡。
唐韓愈《南山詩》:“前低劃開闊,爛漫堆眾皺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“屠戶見女婿衣裳後襟滾皺了許多,一路低著頭替他扯了幾十回。”
4.收縮;緊蹙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漆》:“若不即洗者,鹽醋浸潤氣徹,則皺,器便壞矣。”
南唐李煜《采桑子》詞:“瓊窗春斷雙蛾皺。”
宋範成大《眼兒媚》詞:“溶溶洩洩,東風無力,欲皺還休。”
5.引申為緊縮。
清李漁《慎鸞交·久要》:“但願把佳期縮得時光皺,十載更聲併做了一夜籌。”
6.固執。
清龔自珍《菩薩蠻·四月十九日薄暮即事》詞:“新來情性皺,未敢偎羅袖。”
II
zhōu
ㄓㄡ
〔《集韻》甾尤切,平尤,莊。〕
栗蓬,包在栗子外面的多刺殼鬥。
前蜀貫休《湖頭別墅》詩:“飢鼠掀菱殼,新蟬避栗皺。”
前蜀貫休《秋末長興寺作》詩:“栗不和皺落,僧多到骨貧。”
阅读:124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