宥
宥字的筆畫:9畫;
yòu
〡ㄡˋ
〔《廣韻》於救切,去宥,雲。〕
1.寬仁;寬待。
《莊子·在宥》:“聞在宥天下,不聞治天下也。”
郭象註:“宥使自在則治。”
成玄英疏:“宥,寬也;在,自在也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答難養生論》:“聖人不得已而臨天下,以萬物為心,在宥群生。”參見“宥密”。
2.寬恕;赦免。
《書·舜典》:“流宥五刑。”
孔傳:“宥,寬也。以流放之法寬五刑。”
《左傳·成公三年》:“二國圖其社稷,而求紓其民,各懲其忿,以相宥也,兩釋纍囚,以成其好。”
杜預註:“宥,赦也。”
唐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﹝錢塘君﹞然後回告兄曰:‘向者辰發靈虛,已至涇陽,午戰於彼,未還於此。中間馳至九天,以告上帝。帝知其冤,而宥其失,前所譴責,因而獲免。’”葉聖陶《窮愁》:“阿松曰:‘此襖敝舊無溫,仍請吾母加體,兒罪戾滋重,乞母宥之也。’”
3.宏深;深邃。
《詩·周頌·昊天有成命》“夙夜基命宥密”宋朱熹集傳:“宥,宏深也。”參見“宥密”、“宥地”、“宥府”。
4.通“祐”。保佑。
《管子·侈靡》:“公曰:‘國門則塞,百姓讙敖,胡以備之?擇天下之所宥,擇鬼神之所當,擇人之所戴,而亟付其身,此所以安之也。’”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管子六》:“天下之所宥,當作天之所宥……‘宥’讀為自天祐之之‘祐’。”
《漢書·禮樂誌》:“神若宥之,傳世無疆。”
顏師古註:“宥,祐也。”
唐柳宗元《賀進士王參元失火書》:“十年之相知,不若茲火一夕之為足下譽也。宥而彰之,使夫蓄於心者鹹得開其喙。”
5.通“侑”。酬酢;勸食。
《周禮·春官·大司樂》:“王大食,三宥,皆令奏鐘鼓。”
鄭玄註:“大食,朔月月半,以樂宥食時也。宥,猶勸也。”
《左傳·莊公十八年》:“虢公、晉侯朝王,王饗醴,命之宥。”
杜預註:“宥,助也。所以助歡敬之意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春秋左傳上》:“《爾雅》曰:‘酬、酢、侑,報也。’則侑與酬酢同義。命之侑者,其命虢公、晉侯與王相酬酢,與或獻或酢,有施報之義,故謂之侑。命之侑者,所以親之也。
僖二十八年《傳》:‘晉侯朝王,王享醴,命晉侯宥。’其為命晉侯與王相酬酢,較然甚明。若謂助以幣帛,則《傳》但雲:‘王享醴,宥之’可矣,何須雲:‘命晉侯宥’乎?”漢焦贛《易林·渙之節》:“天山紫芝,雍梁朱草。長生和氣,王以為寶。公屍宥食,福祿來處。”
6.通“囿”。局限;蔽礙。
《莊子·天下》:“接萬物以別宥為始。”
成玄英疏:“宥,區域也。始,本也。置立名教應接人間,而區別萬有,用斯為本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去宥》:“鄰父有與人鄰者。有枯梧樹,其鄰之父言梧樹之不善也,鄰人遽伐之。鄰父因請而以為薪,其人不說,曰:‘鄰者若此其險也,豈可為之鄰哉!’此有所宥也。”
畢沅註:“疑宥與囿同,謂有所拘礙而識不廣也。以下文觀之,猶言蔽耳。”
7.通“右”。參見“宥坐之器”。
8.姓。
明洪武時有有日興,上加“宀”,賜姓“宥”,為“宥”姓之始。見《續通誌·氏族略》。
阅读:318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