似
似字的筆畫:7畫;
I
sì
ㄙˋ
〔《廣韻》詳裏切,上止,邪。〕
“以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像;類似。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趙孟將死矣。其言偷,不似民主。”
《說文·人部》:“似,象也。”
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語資》:“青有古名,齊得舊號,二處山川形勝相似。”
陳毅《贈緬甸友人》詩:“不老如青山,不斷似流水。”
2.似乎。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延州來季子其果立乎?巢隕諸樊,閽戕戴吳,天似啟之,何如?”宋蘇舜卿《上集賢文相書》:“某之偏言,似不足信;幸詢於眾論,及曉法而公者。”
宋周密《癸辛雜識續集·李仲賓談鬼》:“其人遂似怒而去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增田涉》:“近代的作品隻選我的,似覺寂寞。”
3.嗣續,繼承。
《詩·大雅·江漢》:“無曰予小子,召公是似。”
毛傳:“似,嗣。”
唐柳宗元《井銘》:“噫!疇肯似於政,其來日新。”參見“似續”。
4.與,給。
唐賈島《劍客》詩:“今日把似君,誰為不平事。”
宋晏幾道《長相思》詞:“欲把相思說似誰,淺情人不知。”
5.用於比較。表示程度更甚。
宋劉克莊《風入松》詞:“逆旅主人相問,今回老似前回?”宋劉克莊《浪淘沙》詞:“歲晚客天涯,短髮蒼華,今年衰似去年些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二十回:“一個醜似一個的和尚。”
II
shì
ㄕˋ
見“似的”。
阅读:158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