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蹙

蹙字的筆畫:18畫;

ㄘㄨˋ

〔《廣韻》子六切,入屋,精。〕

1.接近;迫近。

唐羅隱《廣陵開元寺閣上作》詩:“江蹙海門帆散去,地吞淮口樹相依。”

清龔自珍《說居庸關》:“出昌平州,山東西遠相望,俄然而相輳相赴,以至相蹙,居庸寘其間,如因兩山以為之門。”

2.促急;緊迫。

《詩·小雅·小明》:“曷雲其還,政事愈蹙。”

毛傳:“蹙,促也。”

鄭玄註:“何言其還,乃至於政事更益促急。”

唐杜甫《雕賦》:“蹙奔蹄而俯臨,飛迅翼以遐寓。”

明湯顯祖《萬侍禦赴判劍州過金陵有贈》詩:“萬裏城危蹙,三公網數恢。”

3.引申為短促。

宋司馬光《賢良策問》:“敢問前所以延者,豈世有哲王以守其業?後所以蹙者,豈繼嗣不肖,不能享其功歟?”

4.逼迫;追逼。

《三國誌·魏誌·呂布傳》“布欲降”裴松之註引晉袁曄《獻帝春秋》:“不如待其來攻,蹙著泗水中。”

唐薛逢《題劍門先寄上西蜀杜司徒》詩:“西蹙犬戎威北狄,南吞荊郢制東吳。”

明李東陽《題丁禦史同年墨竹走筆長句》:“忽如壯士入沙場,鐵騎夜蹙陰山疆。”

5.困窘;窘迫。

《新唐書·王珂傳》:“珂益蹙,會橋毀,潛具舟將遁,夜諭守兵,無肯為用者。”

《明史·雲南土司傳二·元江》:“破木龍寨,降甘莊,賊勢漸蹙。”

《武漢戰記》:“我砲隊偵知向之射擊,步隊犄之,敵益蹙,倉皇潰走。”

6.愁苦貌。

《文選·宋玉〈九辯〉》:“悲憂窮蹙兮獨處廓,有美一人兮心不繹。”

王逸註:“脩德見過,愁懼惶也。”

《楚辭》作“戚”。

《文選·王延壽〈魯靈光殿賦〉》:“狀若悲愁於危處,憯嚬蹙而含悴。”

李善註:“《孟子》曰:‘嚬蹙而言。’嚬蹙,憂貌。”

明湯顯祖《答馬心易書》:“此語雖非其至,差足豁人。亦足轉奉兄破蹙為笑。”

7.恭敬謹慎貌。

《儀禮·士相見禮》:“始見於君,執摯至下,容彌蹙。”

鄭玄註:“蹙,猶促也。促,恭愨貌也。”

8.指不安貌。

《孟子·萬章上》:“舜見瞽瞍,其容有蹙。”

朱熹集註:“蹙,顰蹙不自安也。”

宋王安石《韓持國從富並州辟》詩:“思之不能寐,蹙若虻蚋噆。”

9.縮小;減削。

《左傳·成公十六年》:“國蹙王傷,不敗何待?”

《後漢書·謝弼傳》:“方今邊境日蹙,兵革蜂起。”

《舊五代史·唐書·莊宗紀一》:“梁將氏叔琮、康懷英頻犯郊圻,土疆日蹙,城門之外,鞠為戰場。”

明宋濂《危公新墓碑銘》:“疆土日蹙,孰不震動?”毛澤東《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》第五章第三節:“主張‘禦敵於國門之外’的人們,反對戰略退卻……在第五次反‘圍剿’中,則謂我退一步,敵之堡壘推進一步,根據地日蹙而無法恢復。”

10.狹窄;狹小。

唐李白《餞李副使藏用移軍廣陵序》:“勢盤地蹙,不可圖也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宋真宗大中祥符六年》:“然今天下稅賦不均,富者地廣租輕,貧者地蹙租重。”

清黃宗羲《樂府廣序》:“今學者祗玩其文,所得淺蹙,詩雖存而實亡,故樂亡也。”

11.屈聚;收攏。

《管子·水地》:“夫玉溫潤以澤,仁也……堅而不蹙,義也。”

尹知章註:“蹙,屈聚也。”

唐元稹《遣春詩》:“水生低岸沒,梅蹙小珠連。”

12.常指眉頭皺攏。

明湯顯祖《楚江秋》詩之二:“病倚珠簾微嗽時,無緣相見蹙蛾眉。”
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選優》:“看陽春殘雪早花,蹙愁眉慵遊倦耍。”

巴金《春》一:“她看見他們,不覺把眉尖微微一蹙。”

13.成;成就。

《文選·陳琳〈為袁紹檄豫州〉》:“被以虎文,獎蹙威柄。”

李善註:“蹙,成也。”

14.一種刺繡方法。刺繡時緊拈其線,使之緊密勻貼。

唐戎昱《贈別張駙馬》詩:“從奴斜抱敕賜錦,雙雙蹙出金麒麟。”

宋範成大《瑞香》詩之二:“紫雲蹙繡被,團欒覆衣篝。”參見“蹙金”。

15.通“蹴”。踢;踏。

《禮記·曲禮上》:“以足蹙路馬芻,有誅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蹙,本又作蹴。”

陳澔集說:“蹙,與蹴同。”

宋範成大《初三日出東郊碑樓院》詩:“紅塵一鬨人歸後,跕跕飢鳶蹙紙錢。”

阅读:3847

●蹙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