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益

益字的筆畫:10畫;

〡ˋ

〔《廣韻》伊昔切,入昔,影。〕

1.“溢”的古字。水從器中漫出。引申為水漲。

《呂氏春秋·察今》:“澭水暴益。”

2.“溢”的古字。驕溢。

《莊子·列禦寇》:“故有貌願而益。”

俞樾《諸子平議·莊子三》:“益,當作溢。溢之言驕溢也。

《荀子·不茍》‘以驕溢人’是也。謹願與驕溢,義正相反。”

3.“溢”的古字。淹滅。

《北史·李詢傳》:“衛王直作亂,焚肅章門,詢於內益火,故賊不得入。”

4.增加。

《易·謙》:“天道虧盈而益謙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減損盈滿而增益謙退。”
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﹝郤氏﹞有是寵也,而益之以三怨,其誰能忍之!”韋昭註:“益,猶加也。”

南朝宋鮑照《擬行路難》詩之九:“還君金釵玳瑁簪,不忍見此益愁思。”

宋曾鞏《請西北擇將東南益兵劄子》:“竊以謂西北之宜,當擇將率;東南之備,當益戍兵。”

5.引申為進一步或進一層。

《論語·子路》:“子路問政,子曰:‘先之勞之。’請益。曰:‘無倦。’”請益,謂請求進一步解釋。

6.賞賜。

《易·損》:“或益之十朋之龜,弗克違。”

聞一多新義:“或益之十朋之龜,亦即錫之十朋之龜。”

《墨子·號令》:“寇去,事已,塞禱,守以令益邑中豪傑力鬥諸有功者。”

孫詒讓間詁:“益,猶言加賞也。”

《商君書·境內》:“能得甲首一者,賞爵一級,益田一頃,益宅九畝。”

7.進益;長進。

《論語·憲問》:“益者與?”皇侃疏:“是自求進益之道也與?”唐韓愈《唐故秘書少監獨孤府君墓誌銘》:“始微有知,則好學問……月開日益,卓然早成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武技》:“僧問:‘汝益乎?’曰:‘益矣。師所能者,我已盡能之。’”

8.補助;援助。

《戰國策·秦策二》:“於是出私金以益公賞。”

姚宏註:“益,助也。”

《舊唐書·郭子儀傳》:“祿山聞思明敗,乃以精兵益之。”

9.多。

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“可以益割於楚。”

姚宏註:“益,多也。”

《史記·白起王翦列傳》:“武安君所為秦戰勝攻取者七十餘城……雖周、召、呂望之功不益於此矣。”

《魏書·高祖紀上》:“諸州郡課民益種菜果。”

唐韓愈《鳳翔隴州節度使李公墓誌銘》:“益市耕牛,鑄鎛釤鉏斸,以給農之不能自具者。”

10.富饒。

《呂氏春秋·貴當》:“觀布衣也,其友皆孝悌、純謹、畏令,如此者,其家必日益,身必日榮矣。”

高誘註:“益,富也。”

《韓詩外傳》卷九:“如此者家必日益,而身日安,此所謂吉人者也。”

11.利益;好處。
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滿招損,謙受益。”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助之長者,揠苗者也。非徒無益,而又害之。”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賢媛》:“汝為吏,以官物見餉,非唯不益,乃增吾憂也。”

12.引申為有益。

《論語·季氏》:“益者三友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諧隱》:“會義適時,頗益諷誡。”

13.副詞。更加。

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國人益懼。”

《史記·伯夷列傳》:“伯夷、叔齊雖賢,得夫子而名益彰。”

宋王安石《澶州》詩:“戈甲久已銷,澶人益憔悴。”

14.副詞。逐漸。

《禮記·坊記》:“故亂益亡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益,漸也。”

《漢書·蘇武傳》:“武益愈,單於使使曉武。”

宋曾鞏《本朝政要策·文館》:“閭巷山林之藏,稍稍益出,天下圖書始復聚。”

15.通“隘”。阻塞。

《詩·大雅·板》:“攜無曰益,牖民孔易。”

俞樾《群經平議·毛詩四》:“《釋名·釋州國》曰:‘益,厄也。’《古微書》引《春秋元命苞》曰:‘益之言隘也。’隘與厄通……‘攜無曰益’,言如取如攜,無曰有所阻塞也。”

16.通“嗌”。咽喉窒塞。

《呂氏春秋·審時》:“得時之稻……舂之易而食之香。如此者不益。”

許維遹集釋引李慈銘曰:“益即嗌字。”

17.通“翳”。掩。

漢賈誼《新書·勸學》:“益口笑。”

俞樾《諸子平議·賈子二》:“益讀為翳。

《堯典》之益,《秦本紀》作翳,是其例也。

《方言》曰:‘翳,掩也。’翳口笑,即掩口笑也。”

18.《易》卦名。六十四卦之一。

《易·益》:“益,利有攸往。”

孔穎達疏:“益者,增足之名,損上益下,故謂之益。”

19.人名。即伯益。相傳為堯舜時大臣。

《書·舜典》:“帝曰:‘俞!咨益,汝作朕虞。’”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麗辭》:“益陳謨雲:滿招損,謙受益。”

20.古代行政區劃名。州名。

漢武帝所置十三刺史部之一。參閱《漢書·地理誌下》。

21.古代行政區劃名。路名。

宋置。參閱《宋史·真宗紀》。

22.姓。見《通誌·氏族五》。

阅读:3461

●益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