槨
簡體槨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槨字筆畫:14畫。
(槨,槨)
gu·
ㄍㄨㄛˇ
1.古代套於棺外的大棺。
《周禮·地官·閭師》:“不樹者無槨,不蠶者不帛。”
鄭玄註:“槨,周棺也。”
《莊子·天下》:“古之喪禮,貴賤有儀,上下有等。天子棺槨七重,諸侯五重,大夫三重,士再重。今墨子獨生不歌,死不服,桐棺三寸而無槨。”
《史記·滑稽列傳》:“臣請以彫玉為棺,文梓為槨。”
前蜀朱希濟《妖妄傳·周濟川》:“家人先備大木,空其中,如鼓墣,擁小兒於內……懸巨石流之大江,欲負起出雲:謝以棺槨相送。”
郭沫若《蘇聯紀行·七月十七日》:“一九四二年曾由蘇聯考古學家開槨驗視,內有木棺,棺內有骨殖及金錢刺繡之破片。”
2.外加他物,以求堅實。
《墨子·雜守》:“凡待煙、沖、雲梯、臨之法,必應城以禦之,曰不足,則以木槨之。”
岑仲勉註:“城廓、棺槨皆有‘包蓋’之義,此處槨字義應相近,因恐城牆過薄,不足抵禦沖擊,再加材木以求堅實。”
3.指外面所加之物。
葉聖陶《倪煥之》十一:“又有好些突起得並不高的荒墳;有的砌著簡陋的磚槨,有的就隻泥土貼著棺木,腐朽的木頭顯露在外面。”
4.度量、測量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輪人》:“參分其牙圍而漆其二,槨其漆內而中詘之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槨者,度兩漆之內相距之尺寸也。”
阅读:98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