燥
燥字的筆畫:17畫;
I
zào
ㄗㄠˋ
〔《廣韻》蘇老切,上皓,心。〕
〔《集韻》先到切,去號,心。〕
亦作“煰”。
1.缺少水分;乾燥。
《易·乾》:“同聲相應,同氣相求。水流濕,火就燥。”
孔穎達疏:“火焚其薪,先就燥處。”
北周庾信《和裴儀同秋日》:“霜天林木燥,秋氣風雲高。”
明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治絲》:“凡供治絲薪,取極燥無煙濕者,則寶色不損。”
張天翼《團圓·小帳》:“聲音大得過了火,叫得嗓子有點發燥,他就咽了一口唾沫。”
2.指使乾燥。
《易·說卦》:“燥萬物者,莫熯乎火。”
唐白居易《雜興》詩之二:“風日燥水田,水涸塵飛起。”
宋蘇洵《樂論》:“日,吾見其所以燥萬物也。”
3.燥熱。
元王惲《苦熱嘆四十六韻》:“燥惟以靜勝,事須以義制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一○八回:“﹝寶玉﹞一時按捺不住,眼淚便要下來,恐人看見,便說身上燥的很,脫脫衣裳去。”
4.指使燥熱。
唐皎然《伏日就湯評事衡湖上避暑》詩:“大火方燥石,停雲晝亦收。”
5.焦急;焦躁。
宋劉克莊《江西詩派小序·晁叔用》:“秦漢以來,士有抱奇懷能,留落不遇,往往燥心汙筆,有怨悱憤悷沈抑之思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六一回:“那火燄山平平熄燄,寂寂除光……此時三藏解燥除煩,清心了意。”
《白雪遺音·小郎兒·春》:“銀壺美酒你不到,失奴信兒喲。哄奴等到,燥殺人兒喲,正三更。”
6.中醫指病因“六淫”之一。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“燥淫於內,治以苦溫,佐以甘辛,以苦下之。”
《素問·至真要大論》:“夫百病之生也,皆生於風寒暑濕燥火,以之化之變也。”參見“六淫”。
7.指藥性乾熱;燥烈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一回:“晚生每見近日醫家嫌半夏燥,一遇痰癥,就改用貝母;不知用貝母療濕痰,反為不美。”
8.書法用語。指用墨少。
唐歐陽詢《用筆論》:“其墨或灑或淡,或浸或燥,遂其形勢,隨其變巧。”
宋姜夔《續書譜·用墨》:“凡作楷,墨欲乾,然不可太燥。行草則燥潤相雜,潤以取妍,燥以取險。墨濃則筆滯,燥則筆枯,亦不可不知也。”
II
sào
ㄙㄠˋ
亦作“煰”。
1.方言。快速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六回:“自此以後,匡超人的肉和豆腐都賣得生意又燥,不到日中就賣完了。”
張慧劍註:“燥,快速。”
2.害臊。參見“燥不搭”。
3.見“燥子”。
阅读:2325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