均
均字的筆畫:7畫;
I
jūn
ㄐㄩㄣ
〔《廣韻》居勻切,平諄,見。〕
“旬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古代製造陶器的轉輪。
《管子·七法》:“不明於則而欲出號令,猶立朝夕於運均之上。”
尹知章註:“均,陶者之輪也。”
三國吳楊泉《物理論》:“天者,旋也,均也。積陽為剛,其體迴旋,群生之所大仰。”
明方以智《東西均·開章》:“均者,造瓦之具,旋轉者也。”
2.公平;均勻。
《詩·小雅·北山》:“大夫不均,我從事獨賢。”
鄭玄箋:“王不均大夫之使。”
唐韓愈《孟東野失子》詩:“問天主下人,薄厚胡不均?”宋曾鞏《賦稅》:“周世宗嘗患賦稅之不均,詔長吏重定。”
3.普遍;全面。
《墨子·尚同下》:“千裏之外有賢人焉,其鄉裏之人皆未之均聞見也,聖王得而賞之。”
孫詒讓間詁:“《說文·土部》雲:‘均,平遍也。’此與中篇雲‘室人未遍知,鄉裏未遍聞’義同。”
《管子·立政》:“相高下,視肥墝,觀地宜,明詔期,前後農夫,以時均修焉,使五穀桑麻皆安其處,由田之事也。”
4.皆;都。
《商君書·墾令》:“均出餘子之使令,以世使之。”
魏巍《東方》第三部第十六章:“進攻三次均被擊退。”
5.等同。
《國語·楚語下》:“君有二臣,或可賞也,或可戮也。君王均之,群臣懼矣。”
韋昭註:“均,同也。言賞罰無別,故懼。”
《鶡冠子·環流》:“酸鹹甘苦之味相反,然其為善均也。”
《後漢書·黨錮傳·李膺》:“緄前討蠻荊,均吉甫之功。”
《周書·侯植傳》:“君臣之分,情均父子。”
宋蘇軾《送魯元翰少卿之衛州》詩:“憶在錢塘歲,情好均弟昆。”
6.調和;調節。
《詩·大雅·皇皇者華》:“我馬維駰,六轡既均。”
毛傳:“均,調也。”
《後漢書·律曆誌上》:“均其中弦,令與黃鐘相得,案畫以求諸律,無不如數而應者矣。”
7.衡量;比較。
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秦以城求璧而趙不許,曲在趙。
趙予璧而秦不與趙城,曲在秦。均之二策,寧許以負秦曲。”
王闓運《禦敵論二》:“均之治末,莫若力戰。”
8.古代計量單位。
《漢書·食貨誌下》:“請法古,令官作酒,以二千五百石為一均。”
9.通“袀”。
《左傳·僖公五年》:“均服振振,取虢之旂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均,字書作袀。”
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·坤部》:“均,假借為袀。”按《漢書·五行誌中之上》引《左傳》作“袀”。
II
yùn
ㄩㄣˋ
〔《集韻》王問切,切焮,雲。〕
1.古代校正樂器音律的器具。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王將鑄無射,問律於伶州鳩。對曰:‘律所以立均出度也。’”韋昭註:“均者,均鍾木,長七尺,有弦繫之以均鍾者,度鍾大小輕濁也。”
清周亮工《書影》卷十:“均長八尺,施絃以調五聲。”
2.“韻”的古字。
《楚辭·惜誓》:“二子擁瑟而調均兮,余因稱乎清商。”
王逸註:“均,亦調也。”
宋姜夔《徵招·序》:“一句似黃鍾均,一句似林鍾均。”
章炳麟《〈新方言〉序》:“自戴、段、王、郝以降,小學聲均,炳焉復於保氏,其說解典策,謋然理解。”
3.通“耘”。參見“均田”。
阅读:136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