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曷

曷字的筆畫:9畫;

I

ㄏㄜˊ

〔《廣韻》胡葛切,入曷,匣。〕

“害”的被通假字。

1.代詞。表示疑問。相當於“何”、“什麽”。

《書·盤庚上》:“汝曷弗告朕。”

孔傳:“曷,何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曷,何同音,故曷為何也。”

《後漢書·曹褒傳》:“予末小子,託於數終,曷以纘興,崇弘祖宗,仁濟元元?”明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而五人生於編伍之間,素不聞詩書之訓,激昂大義,蹈死不顧,亦曷故哉!”

2.代詞。表示疑問。相當於“何日”、“何時”。

《書·湯誓》:“時日曷喪,予及汝皆亡!”

《左傳·昭公元年》:“吾子其曷歸?”三國魏曹植《平原懿公主誄》:“扃關一闔,曷其復晰?”

3.代詞。表示疑問。怎麽。

《荀子·法行》:“同遊而不見愛者,吾必不仁也;交而不見敬者,吾必不長也;臨財而不見信者,吾必不信也。三者在身,曷怨人?”宋李居仁《水龍吟·白蓮》詞:“問此花,曷貯瑤池,應未許繁紅並。”

4.副詞。表示反問,相當於“何不”、“豈”、“難道”。

《詩·唐風·有杕之杜》:“中心好之,曷飲食之?”

《荀子·強國》:“則女主亂之宮,詐臣亂之朝,貪吏亂之官,眾庶百姓皆以貪利爭奪為俗。曷若是而可以持國乎?”

《後漢書·曹褒傳論》:“禮雲禮雲,曷其然哉!”清和邦額《夜譚隨錄·高參領》:“眾欲觀二人優劣,鹹慫恿之曰:‘曷決於一試乎?’”

5.給予。

《易·損》:“曷之用二簋,可用享。”

聞一多《古典新義·周易義證類纂》:“曷讀為丐……猶言遺之以二簋。”

6.通“蠍”。參見“曷鼻”。

II

è

ㄜˋ

〔《集韻》阿葛切,入曷,影。〕

1.逮;及。

《詩·小雅·四月》:“我日構禍,曷雲能穀?”毛傳:“曷,逮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逮何時能為善?”

2.通“遏”。止。

《詩·商頌·長髮》:“如火烈烈,則莫我敢曷。”

朱熹集傳:“曷、遏通。”

《荀子·議兵》、《漢書·刑法誌》引《詩》皆作“遏”。

III

ㄏㄜˊ

〔《集韻》丘葛切,入曷,溪。〕

見“曷旦”。

阅读:1233

●曷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