臠
簡體臠字的筆畫:12畫;繁體臠字筆畫:24畫。
(臠,臠)
luán
ㄌㄨㄢˊ
〔《廣韻》落官切,平桓,來。〕
〔《廣韻》力兗切,上獮,來。〕
1.切成塊狀的魚肉。
《韓非子·內儲說下》:“援木而貫臠而不見髮,臣之罪二也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魚鮓》:“臠形長二寸,廣一寸,厚五分,皆使臠別有皮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胡四姐》:“少間,婦果出,置幾上燔雞、鹹彘肩各一,即抽刀子縷切為臠。”
2.謂把魚、肉切成塊。
《漢書·王莽傳下》:“軍人分裂莽身,支節肌骨臠分,爭相殺者數十人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魚鮓》:“取新鯉魚,去鱗訖,則臠。”
3.碎割。
唐韓愈《論佛骨表》:“若不即加禁遏,更歷諸寺,必有斷臂臠身以為供奉者。”
宋洪巽《暘谷漫錄》:“切抹批臠,慣熟條理,真有運斤成風之勢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:“爾為賊黨妻,殺之無禁。當寸寸臠爾,飼犬豕。”
4.量詞。用於塊狀的魚肉。
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:“嘗一臠肉,而知一鑊之味。”
《晉書·陸納傳》:“溫(桓溫)曰:‘年大來飲三升便醉,白肉不過十臠。’”宋王讜《唐語林·補遺三》:“一盞酒,一臠鮓。”
清嚴有禧《漱華隨筆·朱良吉》:“良吉沐浴禱天,以刀剖胸,割取心肉一臠,煮粥以食母。”
清采蘅子《蟲鳴漫錄》卷一:“白下孝陵,規模宏麗。有數客攜榼往遊,置肴於殿內,同出散步,歸則雞失數臠,互疑竊啖。”
5.見“臠臠”。
阅读:125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