獨
獨字的筆畫是:9畫
簡體獨字的筆畫:9畫;繁體獨字筆畫:16畫。
(獨,獨)
dú
ㄉㄨˊ
〔《廣韻》徒谷切,入屋,定。〕
1.單獨;獨自。
《易·小畜》:“‘有孚攣如’,不獨富也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代放歌行》:“君今有何疾,臨路獨遲迴。”
唐杜甫《月夜》詩:“今夜鄜州月,閨中隻獨看。”
宋王安石《懷元度》詩之二:“不見秘書心若失,百年衰病獨登臺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十七章:“即使他和她成了親以後,他也不是她獨有的。他是屬於人民的!”引申為孤立、孤獨。參見“獨夫”、“獨雁”。
2.老而無子孫者。
《書·洪範》:“無虐煢獨而畏高明。”
孔傳:“無子曰獨。”
《周禮·秋官·大司寇》:“凡遠近惸獨老幼之欲有復於上,而其長弗達者,立於肺石,三日,士聽其辭,以告於上而罪其長。”
鄭玄註:“無子孫曰獨。”
賈公彥疏:“無子有孫不為獨,故兼雲無孫也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治水五行》:“存幼孤,矜寡獨。”
淩曙註引《釋名》:“無子曰獨。”
周立波《禾場上》:“如果是鰥寡孤獨,真正失去了勞動力的老人家,政府和農業社,都會保障他們的生活的。”
3.指無妻者。
《後漢書·獨行傳·劉翊》:“鄉族貧者,死亡則為具殯葬,嫠獨則助營妻娶。”
李賢註:“無夫曰獨。”
王先謙集解引周壽昌曰:“案註‘無夫’,當作‘無妻’。”
4.獨特;特別。
《莊子·德充符》:“受命於地,唯松柏獨也正,在冬夏青青。”
宋王安石《收鹽》詩:“海中諸島古不毛,島夷為生今獨勞。”
清顧炎武《贈林處士古度》詩:“受命松柏獨,不改青青姿。”
5.通“孰”、“熟”。猶何,哪。
《呂氏春秋·必己》:“其野人大說,相謂曰:‘說亦皆如此其辯也,獨如向之人?’”高誘註:“獨猶孰也。”
6.通“孰”、“熟”。深透。
《呂氏春秋·聽言》:“此四士者之議,皆多故矣,不可不獨論。”
許維遹集釋:“獨猶孰也,孰、熟古通,是‘獨論’猶‘熟論’也。”
陳奇猷校釋:“許說是也。熟獨古音同部通假。”
7.猶如,類似。
漢王充《論衡·謝短》:“古禮三百,威儀三千;刑亦正刑三百,科條三千……禮與律獨經也。”
《文選·左思〈魏都賦〉》:“有魏開國之日,締構之初,萬邑譬焉,亦獨犨麋之與子都,培塿之與方壺也。”
李善註:“犨麋,古之醜人也。”
呂向註:“子都,美人。培塿,小堆阜也。
方壺,海中神山。言……大魏開國、結構之初,而萬國相比,則吳蜀猶醜人、小阜,魏猶子都、方壺。”
8.副詞。僅僅;唯獨。
《墨子·尚賢中》:“且以尚賢為政之本者,亦豈獨子墨子之言哉?”
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子所言者,其人與骨皆已朽矣,獨其言在耳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對俗》:“物多勝於人,不獨龜鶴也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一○四回:“不獨是城裏姓賈的多,外省姓賈的也不少。”
周立波《蔔春秀》:“別人來得,獨你來不得。”
9.副詞。豈;難道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且汝獨未聞牧野之語乎?”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夫獨無族姻乎?”
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兄雖在外,吾獨不能為君主邪?”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語智·中牟令》:“汝為縣令,獨不聞天子好出獵乎?”
10.副詞。表轉折。猶卻。
《史記·趙世家》:“﹝趙氏﹞世有功,未嘗絕祀。今吾獨滅趙宗,國人哀之,故見龜策。”
漢東方朔《非有先生論》:“太公、伊尹以如此,龍逄、比幹獨如彼,豈不哀哉!”
11.副詞。還,依然。
南朝梁蕭子雲《寒夜直坊憶袁三公》詩:“高帷曉獨垂,華燭夜空冷。”
隋江總《遇長安使寄裴尚書》詩:“北風尚嘶馬,南冠獨不歸。”
唐杜甫《上牛頭寺》詩:“何處啼鶯切,移時獨未休。”
12.副詞。猶將。多用於疑問句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:“宗不余辟,余獨焉辟之?”
《莊子·徐無鬼》:“先生獨何以說吾君乎?”
《呂氏春秋·知士》:“靜郭君曰:‘受薛於先王,雖惡於先王,吾獨謂先王何乎?’”
13.連詞。尚且。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覽察草木其獨未得兮,豈珵美之能當?”王逸註:“言世人無能知臧否,觀眾草尚不能別其香臭,豈當知玉之美惡乎?”漢劉向《說苑·雜言》:“夫善惡之難分也,聖人獨見疑,而況於賢者乎?”
14.獸名。似猿而大。
《埤雅·釋獸》:“獨,猿類也,似猿而大,食猿,今俗謂之獨猿。蓋猿性群,獨性特;猿鳴三,獨鳴一,是以謂之獨也。”
《古謠諺·獨獸諺》:“獨一鳴而猿散。”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獸四·狨附獨》:“獨,似猿而大,其性獨,一鳴即止,能食猿猴。故諺曰:‘獨一鳴而猿散。’”
15.姓。
明有獨立、獨善。見《正字通·犬部》。
阅读:134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