敏
敏字的筆畫:11畫;
m·n
ㄇ〡ㄣˇ
〔《廣韻》眉殞切,上軫,明。〕
1.疾速;敏捷。
《詩·小雅·甫田》:“曾孫不怒,農夫克敏。”
毛傳:“敏,疾也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雜文》:“唯士衡運思,理新文敏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五:“元用歸,欲矜其敏,取紙追書之。不能記者闕之,凡闕十四字。”
2.通達;聰慧。
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有君不弔,有臣不敏。”
杜預註:“敏,達也。”
唐韓愈《柳子厚墓誌銘》:“子厚少精敏,無不通達。”
廖仲愷《錢幣革命與建設》:“世有研究此制之良否,為誠意之質疑論難者,著者不敏,當敬受教。”
3.勤勉。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人道敏政,地道敏樹。”
鄭玄註:“敏,猶勉也。”
清王夫之《讀四書大全說·中庸第二十章四》:“但務言人道可以敏政之理,而未及夫所以敏之功。”
4.審慎;莊敬。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凡諸侯同盟,死則赴以名,禮也。赴以名,則亦書之,不然則否,辟不敏也。”
杜預註:“敏,猶審也。”
宋吳曾《能改齋漫錄·記事一》:“﹝其婦﹞乃正冠帔,而拜於庭,以謝不敏。”
5.才能。
《國語·齊語》:“暴其髮膚,盡其四支之敏,以從事於田野。”
韋昭註:“敏,猶材也。”
6.通“憫”。
晉王羲之《雜帖》:“哀敏痛心,奈何奈何!”參見“敏惜”。
7.通“拇”。足大趾。
《詩·大雅·生民》:“履帝武敏,歆。”
鄭玄箋:“敏,拇也。”
8.姓。
明有禦史敏生。見明顧起元《客座贅語·僻姓》。
阅读:274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