恪
恪字的筆畫:9畫;
kè
ㄎㄜˋ
〔《廣韻》苦各切,入鐸,溪。〕
亦作“愘”。
1.恭敬,恭謹。
《詩·商頌·那》:“溫恭朝夕,執事有恪。”
毛傳:“恪,敬也。”
晉束晰《補亡詩·白華》:“終晨三省,匪惰其恪。”
唐柳宗元《太白山祠堂碑》:“邑令裴均,臨事有恪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陸判》:“遍撻侍女,謂所守不恪,致葬犬腹。”
2.莊嚴。
漢應劭《風俗通·過譽·汝南陳茂君因》:“容止嚴恪,鬚眉甚偉。”
《太平禦覽》卷五○九引三國魏嵇康《聖賢高士傳》:“高恪寡素,晉國憚之。”
3.通“格”。上升。
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且追命襄公曰:‘叔父陟恪,在我先王之左右,以佐事上帝,余敢忘高圉、亞圉?’”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春秋左傳下》:“恪,讀為格。
《爾雅》曰:‘格、陟、登,陞也。’是格與陟同義,陟格謂魂升於天也……格與恪古字通。”
4.通“格”。法式;標準。參見“恪言”。
5.對先朝帝王後裔受封爵者的敬稱。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庸以元女大姬配胡公,而封諸陳,以備三恪。”
杜預註:“周得天下,封夏殷二王後,又封舜後,謂之恪。”
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:“殷後宋公孔弘,運轉次移,更封為章昭侯,位為恪。”
《新唐書·文藝傳·王勃》:“於是玄宗下詔以唐承漢,黜隋以前帝王,廢介酅公,尊周漢為二王後,以商為三恪,京城起周武王、漢高祖廟。”
明焦竑《焦氏筆乘·古字有通用假借用》:“‘以備三恪’,恪當讀為客,恪、客古通用。”
6.姓。
晉有郎中令恪啟。見《通誌·氏族五》。
阅读:141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