牙
牙字的筆畫:4畫;
I
yá
〡ㄚˊ
〔《廣韻》五加切,平麻,疑。〕
“雅”的被通假字。
1.指大牙,臼齒。古時,當唇者稱齒,在輔車之後者稱牙。
《詩·召南·行露》:“誰謂鼠無牙?何以穿我墉?”朱熹集傳:“牙,牡齒也。”
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:“皮革、齒牙、骨角、毛羽,不登於器。”
孔穎達疏:“頷上大齒謂之為牙。”
唐韓愈《與崔群書》:“左車第二牙,無故動搖脫去。”
2.牙齒的通稱。
《楚辭·大招》:“靨輔奇牙,宜笑嘕隻。”
蔣驥註:“奇牙,美齒也。”
葉聖陶《火災·雲翳》:“起身之後,刷一回牙延了二十分鐘。”
3.咬。
《戰國策·秦策三》:“王見大王之狗,臥者臥,起者起,行者行,止者止,毋相與鬥者;投之一骨,輕起相牙者,何則?有爭意也。”
鮑彪註:“牙,言以牙相噬。”
漢揚雄《太玄·爭》:“兩虎相牙,知掣者全。”
《太平廣記》卷三五七引《河東記》:“但聞狺、牙、嚙、詬、嚼骨之聲,如胡人語音而大罵曰:‘賊禿奴!’”
4.稱形狀像牙齒的器物。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佩玉有沖牙。”
孔穎達疏:“所觸之玉,其形似牙,故曰沖牙。”
《釋名·釋兵》:“鉤弦者曰牙,似齒牙也。”
宋林景熙《蜃說》:“鐘鼓樓翼其左右,簷牙歷歷,極公輸巧不能過。”
5.特指象牙。
南朝宋鮑照《代淮南王》詩:“琉璃作碗牙作盤,金鼎玉匕合神丹。”
唐李賀《追賦畫江潭苑》詩之三:“鞦垂粧鈿粟,箭箙釘文牙。”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補遺·玩具·印章》:“其私印用牙,始於宋時。”
6.旗名。
《文選·潘嶽〈關中〉詩》:“桓桓梁征,高牙乃建。”
李善註:“牙,牙旗也。
《兵書》曰:牙旗,將軍之旗。”
宋周密《齊東野語·出師旗摺》:“按《真人水鏡經》雲:‘凡出軍立牙,必令堅完,若折,則將軍不利。’蓋牙,即旗也。”
元狄君厚《介子推》第三摺:“兀的是還你魂的高車駟馬。那的是取你命的大纛高牙。”參見“牙旗”。
7.古稱軍中長官住所。
《晉書·張軌傳》:“重華大悅,以艾為中堅將軍,配步騎五千擊秋。引師出振武,夜有二梟鳴於牙中。”
8.紮營;駐軍。
《舊唐書·李德裕傳》:“﹝烏介可汗﹞牙於塞上,遣使求助兵糧。”
《新唐書·突厥傳上》:“靖進屯惡陽嶺,夜襲頡利,頡利驚,退牙磧口。”
9.古代官署的稱呼。後多作“衙”。
《新唐書·泉獻誠傳》:“武後嘗出金幣,命宰相、南北牙群臣舉善射五輩,中者以賜。”
宋洪邁《容齋隨筆·魏明帝容諫》:“太宗大怒,謂玄齡等曰:‘君但知南牙耳,北門小小營造,何預君事耶?’玄齡等拜謝。”
10.古代對西北少數民族王庭的稱呼。
《北史·長孫晟傳》:“及突厥攝圖請婚,周以趙王招女妻之。
周與攝圖各相誇競,妙選驍勇以充使者,因遣晟副汝南公宇文神慶送千金公主至其牙。”
《新唐書·契苾何力傳》:“﹝何力﹞乃閱精騎千餘,直擣其牙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三:“和林者,大漠之北,杭愛山之南,鄂爾坤河之西北,回紇舊建牙之所。”
11.指牙人或牙行。
《舊唐書·食貨誌下》:“有自貿易不用市牙者,驗其私簿,無私簿者,投狀自集。”
《元典章新集·刑部·戲殺》:“李高三販賣乾魚,令杞一、余興二作牙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三八回:“等魚牙主人不來,未曾敢賣動,因此未有好鮮魚。”參見“牙人”、“牙商”。
12.牡,雄性。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獸一·豕》:“牡曰豭、曰牙。”
13.牙板。始為象牙製,後多用檀木製。
宋劉克莊《賀新郎·生日用實之來韻》詞:“安得春鶯雪兒輩,輕拍紅牙按舞。”
14.量詞。綹。
《水滸傳》第五七回:“眾人看徐寧時,果是一表好人物:六尺五六長身體,團團的一個白臉,三牙細黑髭髯,十分腰細膀闊。”
15.見“牙牙”。
16.通“芽”。萌芽;萌生。
《後漢書·蔡邕傳》:“利端始萌,害漸亦牙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吳失》:“騶虞翳於冥昧,朱華牙而未秀。”
《新唐書·長孫無忌傳》:“禍隙已牙,敗不旋踵矣。”
17.通“芽”。植物的幼芽。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種韭》:“以銅鐺盛水,於火上微煮韭子,須臾牙生者好。”
宋梅堯臣《初聞蛙》詩:“何時科鬥生,草根已吐牙。”
18.通“伢”。小孩。參見“牙子”、“牙兒”。
19.姓。見《通誌·氏族四》。
II
yà
〡ㄚˋ
〔《集韻》魚駕切,去禡,疑。〕
車輞,車輪的外周部分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輪人》:“轂也者,以為利轉也;輻也者,以為直指也;牙也者,以為固抱也。”
鄭玄註引鄭司農曰:“牙……謂輪輮也,世間或謂之罔。”罔,“輞”的古字。
孫詒讓正義引阮元曰:“輞非一木,其曲須揉,合抱之處必有牡齒以相交固,為其象牙,故謂之牙。”
阅读:313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