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陽

簡體陽字的筆畫:6畫;繁體陽字筆畫:11畫。

(陽,陽)

yáng

〡ㄤˊ

〔《廣韻》與章切,平陽,以。〕

“昜”的今字。

1.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。

《書·禹貢》:“岷山之陽,至於衡山。”

《公羊傳·僖公二十二年》:“宋公與楚人期戰於泓之陽。”

何休註:“泓,水名。水北曰陽。”

晉陸機《贈從兄車騎》詩:“髣彿谷水陽,婉孌崑山陰。”

唐韓愈《送李願歸盤谷序》:“太行之陽有盤谷。

盤谷之間,泉甘而土肥,草木藂茂。”舊註:“太行,山名,在懷州。陽,南也。”

清錢泳《履園叢話·陵墓·會稽郡王墓》:“先六世祖宋駙馬都尉、會稽郡王暨賢穆大長公主合葬之墓,在天臺縣西北三十裏,護國寺東五百步,鳳皇山之陽。”

2.日光照得見的一面,向陽部分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輪人》:“凡斬轂之道,必矩其陰陽。陽也者,稹理而堅。陰也者,疏理而柔。”

賈公彥疏:“記識其向日為陽,背日為陰之處。”

3.物體的正面,前面。
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凡衰外削幅,裳內削幅,幅三袧”唐賈公彥疏:“凡裳前三幅後四幅者,前為陽,後為陰,故前三後四,各象陰陽也。”

宋蘇軾《四菩薩閣記》:“長安有故藏經龕,唐明皇帝所建,其門四達,八板皆吳道子畫,陽為菩薩,陰為天王。”

清顧炎武《日知錄·錢面》:“自昔以錢之有字處為陰,無字處為陽。”

4.外面。

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“陰血周作”唐孔穎達疏:“外為陽,內為陰。”
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:“外者為陽,內者為陰。”

5.凸出的。

明陶宗儀《輟耕錄·古銅器》:“所謂款識,乃分二義:款謂陰字,是凹入者,刻畫成之;識謂陽字,是挺出者。”參見“陽文”。

6.外露;顯露。

《管子·侈靡》:“陽者進謀,幾者應感。”

戴望校正:“陽者謂顯明其事者,欲進而為謀。”

《莊子·達生》:“仲尼曰:無入而藏,無出而陽,柴立其中央。”

成玄英疏:“陽,顯也。”

7.假裝。

《韓非子·說難》:“所說陰為厚利而顯為名高者也,而說之以名高,則陽收其身,而實疏之。”

《漢書·高帝紀上》:“春正月,陽尊懷王為義帝,實不用其命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疾謬》:“故勝己者,則不得聞,聞亦陽不知也。”

8.借指表面上。

清薛福成《出使四國日記·光緒十六年三月二十九日》:“華人於金廠附近開設店鋪,陽售雜貨,陰購金砂。”

9.太陽;陽光。

《詩·小雅·湛露》:“湛湛露斯,匪陽不晞。”

毛傳:“陽,日也。”

《楚辭·遠遊》:“陽杲杲其未光兮,淩天地以徑度。”

王逸註:“日耀旭曙,旦欲明也。”

洪興祖補註:“《詩》雲:杲杲日出。”

南朝宋謝靈運《石壁精舍還湖中作》詩:“出谷日尚早,入舟陽已微。”

郭小川《秋日談心》詩:“暖暖的秋陽,又照我們高談闊論嘗新酒。”

10.中午。

《禮記·祭義》:“郊之祭,大報天而主日,配以月。

夏後氏祭其闇,殷人祭其陽,周人祭日以朝及闇。”

鄭玄註:“陽讀為曰雨曰暘之暘,謂日中時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案《洪範·庶徵》雲:‘曰雨曰暘。’暘謂亢陽乾燥,日中之時,亦明日中乾燥,異於昏明。”

11.指晴天。

《文選·張衡〈西京賦〉》:“仰福帝居,陽曜陰藏。”

薛綜註:“太微宮,陽時則見,陰時則藏。”

12.指天。

《楚辭·王褒〈九懷·通路〉》:“乘虯兮登陽,載象兮上行。”

王逸註:“意欲駕龍而陞雲也。”

13.正。與“負”相對。

《管子·樞言》:“先王用一陰二陽者霸。”

郭沫若等集校:“此陰陽猶今言正負。”

14.今指帶陽電的。如:陽極,陽電。

15.亢陽之氣。

《楚辭·天問》:“天式從橫,陽離爰死。”

王逸註:“人失陽氣則死。”

唐韓愈《重雲一首李觀疾贈之》詩:“天行失其度,陰氣來幹陽。”

宋楊萬裏《曉炊黃竹莊》詩之二:“地底陽生人不覺,燒痕未冷已青青。”

16.剛猛。

《易·否》:“內陰而外陽,內柔而外剛。”

高亨註:“坤為陰卦,為柔;乾為陽卦,為剛。”

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夫以陽為充孔揚,采色不定,常人之所不違。”

成玄英疏:“陽,剛猛也。”

17.大;強大。
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臣聞天下陰燕陽魏,連荊固齊,收韓成從,將西南以與秦為難。”

高誘註:“陰,小;陽,大。”

18.響亮。

周立波《山鄉巨變》上一:“有一天,聽見村裏有面小銅鑼,陰一聲,陽一聲,當當地敲過來了。”

19.鮮明;明亮。
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載玄載黃,我朱孔陽,為公子裳。”

毛傳:“陽,明也。”

《楚辭·九歌·大司命》:“壹陰兮壹陽,眾莫知兮余所為。”

王逸註:“陰,晦也。陽,明也。”

《呂氏春秋·審時》:“得時之麻,必芒以長,疏節而色陽。”

陳奇猷校釋引夏緯瑛曰:“‘色陽’是顏色鮮明、漂亮的意思。”

20.溫和;溫暖。

《詩·豳風·七月》:“春日載陽,有鳴倉庚。”

毛傳:“陽,溫也。”

《左傳·昭公四年》:“其藏之也周,其用之也遍,則冬無愆陽,夏無伏陰。”

杜預註:“愆,過也。謂冬溫。”

晉陶潛《雜詩》之六:“禦冬足大布,粗絺以應陽。”

王瑤註:“陽,溫暖。”

21.指春夏季節。

《文選·潘嶽〈閑居賦〉》:“若乃背冬涉春,陰謝陽施。”

李善註引《神農本草》:“春夏為陽,秋冬為陰。”

晉潘嶽《笙賦》:“時陽初暖,臨川送離。”

22.復蘇;生長。
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近死之心,莫使復陽也。”

成玄英疏:“陽,生也。”
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執贄》:“積美陽芬香,以通之天。”

晉陶潛《雜詩》之三:“日月還復周,我去不再陽。”

23.指人世。

清東軒主人《述異記·農夫附屍》:“冥中以我陽壽未盡,即令回陽。”參見“陽閒”、“陽宅”。

24.開放。

《後漢書·班固傳上》:“張千門而立萬戶,順陰陽以開闔。”

李賢註:“合謂之陰,開謂之陽。”

晉陸機《短歌行》:“時無重至,華不再陽。”

25.乾旱。

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:“太白司艾,西嶽國師典致時陽,白煒象平,考量以銓。”

顏師古註引應劭曰:“厥罰常陽。陽,旱也。”

宋王禹偁《為宰臣謝賜禦製歌詩表》:“天時旱暵,聖慮焦勞……自春徂夏,稍致愆陽,以日繫時,不忘善禱。”

26.農曆十月的別稱。

《詩·小雅·杕杜》:“日月陽止”漢鄭玄箋:“十月為陽……婦人思望其君子,陽月之時已憂傷矣。”參見“陽止”。

27.男性,男性的。

漢班固《白虎通·嫁娶》:“陽倡陰和,男行女隨,男不自專娶,女不自專嫁,必由父母,須媒妁。”

漢班固《白虎通·嫁娶》:“男長女幼者,陽舒陰促。”

28.指雄性的。

明葉子奇《草木子·觀物》:“陰鳥之飛也,頭縮而足伸;陽鳥之飛也,頭伸而足縮。”

29.男性生殖器。

唐顧況《囝》詩:“囝生閩方,閩吏得之,乃絕其陽,為臧為獲。”

清東軒主人《述異記·巨體人》:“堂邑縣一鄉農,甫生時,陽長三寸,及稍長,陽長一尺,今三十餘歲,無人與婚。”

30.精氣;精液。

元王惲《玉堂嘉話》卷六:“女子七七四十九陰絕,男子八八六十四陽絕,過此為婚為野合。時叔梁紇過六十四娶顏氏少女,故曰野合。”

清嚴有禧《漱華隨筆·李太青》:“方與妾交媾情濃,忽內傳他旨呼李,李心虛,以為攜妾事泄也,遂脫陽死妾腹上。”

31.指膀胱。

《素問·經脈別論》:“太陽藏獨至,厥喘虛氣逆,是陰不足陽有餘也。”

王冰註:“陽,謂膀胱也。”

32.我國古代哲學認為宇宙中通貫物質和人事的兩大對立面之一。與“陰”相對。如天、火、暑是陽,地、水、寒是陰。
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一陰一陽之謂道。”

高亨註:“一陰一陽,矛盾對立,互相轉化,是謂規律。”

《素問·陰陽離合論》:“黃帝問曰:‘余聞天為陽,地為陰,日為陽,月為陰。大小月,三百六十日成一歲,人亦應之。’”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基義》:“君臣父子夫婦之義,皆與諸陰陽之道。君為陽,臣為陰;父為陽,子為陰;夫為陽,妻為陰。”

33.通“揚”。發聲清亮;發揚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梓人》:“其聲清陽而遠聞。”

孫詒讓正義:“案陽與揚通。

《釋名·釋天》雲:陽,揚也。氣在外發揚也。”

《管子·宙合》:“是以古之士有意而未可陽也,故愁其治言,陰愁而藏之也。”

丁士涵註引《釋名》:“陽,揚也,氣在外發揚也。”

《逸周書·大戒》:“其位不尊,其謀不陽,我不畏敬,材在四方。”

孔晁註:“卑當畏敬聖者,尊其位,陽其謀也。”

34.春秋燕邑。在今河北省唐縣境。

《春秋·昭公十二年》:“十有二年,齊高偃帥師納北燕伯於陽。”

杜預註:“陽即唐,燕別邑。

中山有唐縣,不言於燕,未得國都。”

35.古國名。在今山東省沂水縣西南。

《春秋·閔公二年》:“二年春王正月,齊人遷陽。”

杜預註:“陽,國名。”

清顧祖禹《讀史方輿紀要·歷代州域形勢·春秋戰國》:“陽,沂水南有陽都城,故陽國。”

36.姓。

春秋魯國有陽虎。見《左傳·昭公二十七年》。

阅读:2641

●陽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