明
明字的筆畫:8畫;
míng
ㄇ〡ㄥˊ
〔《廣韻》武兵切,平庚,明。〕
〔《集韻》眉兵切,平庚,明。〕
1.指日月的光亮。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日往則月來,月往則日來,日月相推,而明生焉。”
《史記·曆書》:“日月成,故明也。”
2.用以指代太陽。參見“明兩”。
3.照亮。
唐杜甫《月》詩:“四更山吐月,殘夜水明樓。”
宋王安石《遊褒禪山記》:“火尚足以明也。”
《說唐》第十回:“真乃月明千裏故人來!”
4.光明;明亮。
三國魏曹操《短歌行》:“月明星稀,烏鵲南飛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十七回:“三間房舍,兩明一暗。”
趙樹理《小二黑結婚》二:“三仙姑也暗暗猜透大家的心事,衣服穿得更新鮮,頭髮梳得更光滑,首飾擦得更明。”
5.天亮;黎明。
《詩·齊風·雞鳴》:“東方明矣,朝既昌矣。”
《漢書·儒林傳·梁丘賀》:“上常夜入廟,其後待明而入,自此始也。”
唐韓愈《嶽陽樓別竇司直》詩:“明登嶽陽樓,輝煥朝日亮。”
前蜀毛文錫《醉花間》詞:“昨夜雨霏霏,臨明寒一陣。”
柯巖《奇異的書簡·追趕太陽的人》:“女人心疼地喊:‘黑更半夜的,就不興明了走?咋的還不等我給你做頓飯?’”參見“明發”。
6.點燃;點亮。
漢王符《潛夫論·遏利》:“知脂臘之可明燈也。”
晉幹寶《搜神記》卷二:“方士齊人李少翁,言能致其神。乃夜施帷帳,明燈燭,而令帝居他帳,遙望之。”
7.特指松明。
唐柳宗元《商山臨路有孤松往來斫以為明感而賦詩》:“不以險自防,遂為明所誤。”
8.明艷;鮮艷。
唐李白《憶舊遊寄譙郡元參軍》詩:“一溪初入千花明,萬壑度盡松風聲。”
後蜀顧敻《遐方怨》詞:“嫩紅雙臉似花明,兩條眉黛遠山橫。”
魯迅《仿徨·在酒樓上》:“﹝山茶樹﹞赫赫的在雪中明得如火。”
9.明白;清楚。
《論語·顏淵》:“浸潤之譖,膚受之愬,不行焉,可謂明也已矣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正緯》:“偽既倍摘,則義異自明。”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七:“其中有許多委曲,一時說不及,父親日後自明。”
周立波《諸葛亮會》:“咱們支書說:碰到來歷不明的人,都得刨刨根。”
10.懂得;瞭解;通曉。
《荀子·正名》:“以兩易一,人莫之為,明其數也。”
《南史·隱逸傳下·劉慧斐》:“慧斐尤明釋典,工篆隸。”
元揭傒斯《寄題胡氏園趣亭》詩:“詩書吾所好,農圃也須明。”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一個老戰兵》:“他又明醫術,誰跌碰傷了手腳時,隨手采幾樣路邊草藥,搗碎敷上,就可包好。”
11.明顯。
《戰國策·齊策一》:“則秦不能害齊,亦已明矣。”
南朝宋顏延之《陶徵士誄》:“隱約就閑,遷延辭聘,非直也明,是惟道性。”
清王應奎《柳南隨筆》卷一:“髯之不得混鬚也明矣。”
12.公開;不隱蔽。
宋葉適《上西府書》:“懲人之過,明人之惡,加之竄殛之戮而遺其貴近之厚,是之謂罰。”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二部二六:“可是地主是明的,美蔣反動派還派了些特務,這玩藝是暗的。”
13.證明;闡明;表明。
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何以明其然也?”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魏子所與粟賢者聞之,乃上書言孟嘗君不作亂,請以身為盟,遂自剄宮門以明孟嘗君。”
唐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閉戶剪髮,以明無意。”
明張溥《五人墓碑記》:“亦以明生死之大,匹夫之有重於社稷也。”
魯迅《墳·摩羅詩力說》:“普式庚乃作《俄國之讒謗者》暨《波羅及諾之一周年》二篇,以自明愛國。”
14.聖明;明智;明察。
《易·井》:“王明,並受其福。”
三國蜀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恐託付不效,以傷先帝之明。”
唐吳兢《貞觀政要·論君道》:“君之所以明者,兼聽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與馬運判書》:“在閣下之明,宜已盡知,當患不得為耳。”
廖承誌《致蔣經國先生信》:“明若吾弟,自當瞭然。”
15.指使明智。
唐柳宗元《非國語上·料民》:“君子之諫其君也,以道不以誣,務明其君,非務愚其君也。”
16.心地光明。參見“明人不做暗事”。
17.白晝;白天。
《詩·大雅·蕩》:“既愆爾止,靡明靡晦。”
鄭玄箋:“不為明晦,無有止息也。”
三國吳韋昭《博弈論》:“今世之人,多不務經術,好翫博弈,廢事棄業,忘寢與食,窮日盡明,繼以脂燭。”
元湯式《湘妃引·有所贈》曲:“三般兒寄語嬌姿,昏迷著無明無夜。”
李季《五月端陽》詩二二:“紅軍戰士熱情高,不分明不分夜到處奔跑。”
18.舊時指人世間、陽世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明則有禮樂,幽則有鬼神,如此,則四海之內,含敬同愛矣。”
《樂府詩集·郊廟歌辭四·隋感帝歌》:“人神接禮,明幽交暢。”
唐李復言《續玄怪錄·盧僕射從史》:“吾之形所未圓者三寸耳,飛行自在,出幽入明亦可也。”
19.嚴明。
《書·康誥》:“敬明乃罰。”
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及謁者曹梁使長安來,言大將軍號令明,當敵勇敢,常為士卒先。”
唐韓愈《南海神廟碑》:“公正直方嚴,中心樂易,秪慎所職,治人以明。”
20.清明;修明。
《書·洪範》:“百穀用成,乂用明。”
《荀子·致士》:“義及國而政明。”
漢王褒《四子講德論》:“夫世衰道微,偽臣虛稱者,殆也;世平道明,臣子不宣者,鄙也。”
21.尊崇;尊敬。
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故君者所明也,非明人者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明,猶尊也。”
《管子·牧民》:“順民之經,在明鬼神,祗山川,敬宗廟,恭祖舊。”
22.用作敬辭。
《三國誌·吳誌·孫策傳》“術甚奇之,以堅部曲還策”裴松之註引晉虞溥《江表傳》:“亡父昔從長沙入討董卓,與明使君會於南陽,同盟結好,不幸遇難,勳業不終。”
唐李朝威《柳毅傳》:“賴明君子信義昭彰,致達遠冤。”參見“明上”、“明公”。
23.指賢明的人。
《書·舜典》:“三載考績,三考黜陟幽明。”
曾運乾正讀:“黜退其幽者,升進其明者。”
《荀子·致士》:“夫是之謂衡聽、顯幽、重明、退姦、進良之術。”
24.高明。
元關漢卿《玉鏡臺》第一摺:“老身如今欲待教他寫字撫琴,隻是無個好明師。”
25.眼睛;視力。
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子夏喪其子而喪其明。”
鄭玄註:“明,目精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三代改制質文》:“至舜形體大上而員首,而明有二童子。”
唐柳宗元《非國語上·無射》:“氣在口為言,在目為明。言以信名,明以時動。”
26.眼力好;視覺敏銳。
《孟子·離婁上》:“離婁之明,公輸子之巧,不以規矩,不能成方圓。”
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臣聞聰者聽於無聲,明者見於未形。”
宋沈遼《花藥山法堂碑》:“求我道能達此事者,若瞽而明,若瞶而聰。”
27.分辨;區分。
《左傳·隱公五年》:“昭文章,明貴賤,辨等列,順少長,習威儀也。”
《荀子·正名》:“是非之形不明。”
28.成;收成。
《詩·周頌·臣工》:“於皇來牟,將受厥明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毛詩下》:“明,成也。暮春之時,麥已將熟,故曰‘將受厥成’……古謂成為明,說見《爾雅》‘功績明,成也’下。”
29.指使成長。
《墨子·天誌上》:“然則何以知天之愛天下之百姓?以其兼而明之。”
高亨《諸子新箋·墨子》:“此處明字當訓為成,言上天對於百姓皆使之長成與成就也。”
30.強盛;旺盛。
《左傳·哀公十六年》:“與不仁人爭明,無不勝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左傳下》:“明,猶彊也。”
《管子·宙合》:“功大而伐,業明而不矜。”
俞樾《諸子平議·管子一》:“謂業盛而不矜也。”
《荀子·議兵》:“故仁人用,國日明。”
《淮南子·說林訓》:“長而愈明。”
高誘註:“明,猶盛也。”
31.潔凈。舊時祭神、供神之物皆潔凈,故以明泛指祭神、供神之物。
《禮記·中庸》:“使天下之人,齊明盛服,以承祭祀。”
鄭玄註:“明,猶潔也。”參見“明水”、“明衣”、“明器”。
32.神;神靈。
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仰之如日月,敬之如神明。”
《漢書·五行誌中之下》:“今吾執政毋乃有所辟,而滑夫二川之神,使至於爭明,以防王宮室,王而飾之,毋乃不可乎!”顏師古註:“明謂神靈。”
33.今之次,下一個(專指年、月、日)。
《左傳·昭公七年》:“壬寅,公孫段卒,國人愈懼。其明月,子產立公孫洩及良止以撫之。”
唐王維《宿鄭州》詩:“明當渡京水,昨晚猶金谷。”
34.指五明。古印度五種學問。
南朝梁慧皎《高僧傳·神異上·單道開》:“利世須學明,學明能斷惡。”參見“五明”。
35.副詞。明白地。
《左傳·桓公二年》:“今滅德立違,而寘其賂器於大廟,以明示百官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願夫子輔吾誌,明以教我。”
唐韓愈《董公行狀》:“公之敵彼有餘力,不如明告之絕,而起兵襲取之。”
楊朔《潼關之夜》:“嬰兒的母親是一個三十多歲的婦人,站在人堆裏,不停地用手拍著小孩,雖然明知道這不能止住孩子的哭聲。”
36.通“盟”。對神發誓立約。
《易·隨》:“有孚在道,以明,何咎。”
李鏡池通義:“明,借為盟。”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·謂燕王章》:“今王若欲因禍而為福,轉敗而為功,則莫若招霸齊而尊之,使明周室而焚秦符。”
漢劉向《列女傳·魯宣繆姜》:“魯人不順喬如,明而逐之。”
37.用同“名”。
《水滸傳》第五一回:“朱仝見了,心頭一把無明業火,高三千丈,按納不下。”
38.通“勉”。努力;盡力。
《書·盤庚中》:“明聽朕言,無荒失朕命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上》:“《爾雅》:‘孟,勉也。’孟與明,古同聲而通用,故勉謂之孟,亦謂之明。……《顧命》曰:‘爾尚明時朕言。’言當勉承朕言也。
《洛誥》曰:‘明作有功。’言勉作事也。”
39.通“萌”。萌發。
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平公說新聲,師曠曰:‘公室其將卑乎!君之明兆於衰矣。’”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明詩》:“至於三六雜言,則出自篇什;離合之發,則明於圖讖。”
範文瀾註:“明,唐寫本作萌,是。”
40.通“萌”。庶民,老百姓。
《管子·侈靡》:“美壟墓,所以文明也。”
郭沫若《奴隸制時代·〈侈靡篇〉的研究》:“‘所以文明也’,劉師培說‘明假為萌’,即是氓的借字。因此我認為‘文萌’就是指雕工之類。”
41.通“鳴”。鳴叫。
《文選·陸機〈擬“今日良宴會”〉詩》:“譬彼伺晨鳥,揚聲當及旦”唐李善註:“《春秋考異郵》曰:‘鶴知夜半,雞應旦明。’明與鳴同,古字通。”
42.朝代名。公元1368-1644年。
朱元璋建。先定都南京,1420年遷都北京。
43.姓。
南朝齊有明僧紹。見《南齊書·高逸傳》本傳。
阅读:5358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