炙
炙字的筆畫:8畫;
zhì
ㄓˋ
〔《廣韻》之石切,入昔,章。〕
〔《廣韻》之夜切,去禡,章。〕
1.烤。
《詩·小雅·瓠葉》:“有兔斯首,燔之炙之。”
毛傳:“炕火曰炙。”
《樂府詩集·相和歌辭十二·西門行》:“飲醇酒,炙肥牛。”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八》:“僧瀹茗炙麵為餌以啖客。”
2.烤熟的肉食。
《詩·小雅·楚茨》:“為俎孔碩,或燔或炙。”
毛傳:“炙,炙肉也。”
《三國誌·蜀誌·關羽傳》:“羽割炙引酒,言笑自若。”
唐李白《俠客行》:“將炙啖朱亥,持觴勸侯嬴。”
3.引申為肴饌。
唐杜甫《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》:“殘杯與冷炙,到處潛悲辛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羅剎海市》:“酒炙數行,龍君執爵向客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張鴻漸》:“酒炙豐美,似所夙備。”
4.燒灼。
《漢書·戾太子劉據傳》:“乃斬充以徇,炙胡巫上林中。”
唐韓愈《送孟東野序》:“水之無聲,風蕩之鳴。其躍也,或激之;其趨也,或梗之;其沸也,或炙之。”
《老殘遊記》第二十回:“若用此香將文火慢慢的炙起來,無論你醉到怎樣田地,都能復活。”
5.曝曬。
唐韓愈《石鼓歌》:“雨淋日炙野火燎,鬼物守護煩撝呵。”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李秉中》:“當漂流中,孩子忽染疹子,任其風吹日炙,不予診視,而竟全愈。”
6.引申為照射。
晉嵇含《悅晴》詩:“朝霞炙瓊樹,夕景映玉枝。”參見“炙背”。
7.烘烤;烘乾。
《東觀漢記·光武帝紀》:“馮異抱薪,鄧禹吹火,帝對竈炙衣。”
北周庾信《春賦》:“更炙笙簧,還移箏柱。”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十一》:“急入其廚,索火炙衣。”
8.熏陶;受到熏陶或教誨。
《孟子·盡心下》:“百世之下,聞者莫不興起也,非聖人而能若是乎?而況於親炙之者乎?”朱熹集註:“親近而熏炙之也。”
唐韓愈《送鄭十校理序》:“愈事相公……三為屬吏,經時五年,觀道德於前後,聽教誨於左右,可謂親薰而炙之矣。”
明方孝孺《鄭處士墓碣銘》:“望之溫雅可慕,炙其言論愈久,而益深至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一一五回:“久仰芳名,無由親炙,今日見面,真是謫仙。”
9.中藥製法之一。把藥材和液汁輔料同炒,使輔料滲入藥材之內。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序例一·十劑》:“其制藥炮、熬、煮、炙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十回:“炙甘草八分。”
10.通“跖”。腳掌。
《呂氏春秋·本味》:“肉之美者,猩猩之唇,獾獾之炙。”
陳奇猷校釋引王念孫曰:“炙讀為‘雞跖’之跖。”
阅读:164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