逋
逋字的筆畫:10畫;
bū
ㄅㄨ
〔《廣韻》博孤切,平模,幫。〕
1.逃竄,逃亡。
《左傳·僖公十五年》:“六年其逋,逃歸其國。”
杜預註:“逋,亡也。”
唐韓愈《劉統軍碑》:“蔡卒幸喪,圍我許郛;新師不牢,劻勷將逋。”
元尚仲賢《氣英布》第四摺:“殺的那楚項羽促律律向北忙逋。”
明徐弘祖《徐霞客遊記·滇遊日記十二》:“訊問來何以故,曰:‘悉檀長老命來候相公者。’余知僕逋矣。”
2.指逃亡的人。
《晉書·赫連勃勃載記》:“可以懷遠,可以柔逋。”
唐韓愈《柳州羅池廟碑》:“於是民業有經,公無負租,流逋四歸。”
3.拖欠,積欠。
《漢書·昭帝紀》:“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,皆勿收。”
唐韓愈《南海神廟碑》:“於是免屬州負逋之緡錢廿有四萬,米三萬二千斛。”
章炳麟《記政聞社員大會破壞狀》:“丁口少多無所匿,賦稅厚重無所逋。”
4.指所欠賦稅債物。
宋葉適《福建運使直顯謨閣少卿趙公墓誌銘》:“公請諸司合奏,釋舊逋,禁預借,百年弊事絕矣。”
清張岱《快園道古·經濟》:“上曰:‘積逋不償,民困可知,若逮其官,必責於民,民重困矣!’並所逋赦之。”
5.引申指拖欠未了之事。
茅盾《〈霜葉紅似二月花〉新版後記》:“續成此書,了此宿逋。”
6.懈怠;稽遲;拖延。
《晉書·蔡謨傳》:“於是公卿奏曰:‘司徒謨頃以常疾,久逋王命。’”唐韓愈《許國公神道碑銘》:“常山幽都,孰陪孰扶,天施不留,其討不逋。”參見“逋慝”。
7.通“膊”。暴露。
漢揚雄《法言·先知》:“病者獨,死者逋。”
俞樾《諸子平議·法言二》:“逋乃膊之假字。膊從尃聲,尃從甫聲,逋亦從甫聲,故得通用……《方言》:‘膊,暴也。
燕之外郊朝鮮洌水之閒,凡暴肉發人之私,披牛羊之五藏謂之膊。’然則‘死者膊’猶言暴露也,正與上文‘死者葬’相對。”
阅读:139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