波
波字的筆畫:8畫;
I
bō
ㄅㄛ
〔《廣韻》博禾切,平戈,幫。〕
1.水湧流。
《管子·君臣下》:“夫水波而上,盡其搖而復下,其勢固然者也。”
潘漠華《飄泊者》詩:“他底眼,隻茫然的睜著,任迷茫的前事,綠水似的波過他底心頭。”
2.湧流的水;流水。
《詩·小雅·漸漸之石》:“有豕白蹢,烝涉波矣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渭水一》:“山下石穴廣四尺,高七尺,水溢石空,懸波側註。”
唐杜牧《阿房宮賦》:“長橋臥波,未雲何龍?”
3.波浪,起伏波動的水面。
《楚辭·九歌·河伯》:“與女遊兮九河,沖風起兮橫波。”
宋蘇軾《前赤壁賦》:“清風徐來,水波不興。”
朱自清《溫州的蹤跡·綠》:“西湖的波太明瞭,秦淮河的又太暗了。”
4.起波。
《楚辭·九歌·湘夫人》:“裊裊兮秋風,洞庭波兮木葉下。”
唐羊士諤《寄黔府竇中丞》詩:“夏月天無暑,秋風水不波。”
5.比喻挑起事端,製造混亂。
宋蘇舜欽《答韓持國書》:“友讎一波,共起謗議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八:“二十四年大開海禁。
閩、粵、浙、吳,航天萬裏,鯨鯢不波。”
6.風波。比喻事情的意外變化。
晉陸雲《贈汲郡太守》詩之四:“風澄俗儉,化靜世波。”如:一波未平,一波又起。
7.投入水中。
唐黃滔《館娃宮賦》:“吳王乃波伍相,輦西施。”
8.目光流轉;流轉的目光。
《楚辭·招魂》:“娭光眇視,目曾波些。”
漢無名氏《雜事秘辛》:“目波澄鮮,眉嫵連卷。”
三國魏曹植《洛神賦》:“無良媒以接懽兮,託微波以通辭。”
9.波及;播散。
南朝梁張率《清涼》詩:“羅帷夕風濟,清氣尚波人。”
李劼人《死水微瀾》第五部分二:“大概都市上的人,過慣了文雅秀氣的生活,一旦遇著有刺激性的粗豪舉動,都很願意欣賞一下;同時又害怕這粗豪波到自己身上,吃不住。”參見“波及”。
10.逃;奔走。
《樂府詩集·橫吹曲辭五·企喻歌辭之一》:“鷂子經天飛,群雀兩向波。”
《太平廣記》卷二六三引唐張鷟《朝野僉載·李宏》:“商旅驚波,行綱側膽。”
清褚人穫《堅瓠補集·辭薦館》:“來年二月清明後,又袖封筒到處波。”
11.古代蜀方言。對老人的尊稱。
後蜀何光遠《鑒誡錄·鬼傳書》:“西川高相公駢版築羅城日,遣諸指揮分擘地界,開掘古冢,取塼甃城,獨滄州守禦指揮使姜知古卓旗占得西南肖波塊,其塊即趙畚相公墳也,年代深遠,碑文磨滅,‘走’腳損缺,‘肖’字存焉。”原註:“蜀人呼老弱為波,墳塚為塊。”
宋範成大《吳船錄》卷上:“蜀中稱尊老者為波,祖及外祖皆曰波。又有所謂天波、日波、月波、雷波者,皆尊之之稱。”
宋無名氏《愛日齋叢鈔》卷五:“林謙之詩:‘驚起何波理殘夢。’自註:‘述夢中所見何使君,蜀人以波呼之,猶丈人也。’”
12.書法指捺的折波。
晉王羲之《題〈衛夫人筆陣圖〉後》:“﹝宋翼﹞每畫一波,常三過折筆。”
南朝梁武帝《答陶弘景論書書二》:“復當以點畫波撇論極諸家之致。”
13.句中襯字。無義。
元朱凱《昊天塔》第四摺:“他兄弟每多死少波生。”
元張國賓《合汗衫》第三摺:“我受盡了些雪壓波風篩。”
14.語助詞。猶吧。用於句末。多見於宋元的口語。
元無名氏《貨郎旦》第二摺:“你識字替他寫一紙文書波。”
清洪昇《長生殿·疑讖》:“客官,你一面吃酒,我一面告訴你波。”端木蕻良《渾河的急流》:“水芹子咽,回家波。”
15.古水名。源出今河南省魯山縣西北,南流入滍水(今沙河)。
《周禮·夏官·職方氏》:“其川滎雒,其浸波溠。”
16.古縣名。
漢置,屬河內郡。
波縣治所在今河南省濟源縣東南。
《漢書·地理誌上》:“河內郡……縣十八:懷,汲,武德,波,山陽……”
17.即波動。物理學名詞。參見“波動”。
18.姓。
漢代有波才。見《後漢書·靈帝紀》。
II
bì
ㄅ〡ˋ
〔《集韻》彼義切,去寘,幫。〕
沿,順著。
《漢書·西域傳序》:“從鄯善傍南山北,波河西行至莎車,為南道。”
顏師古註:“波河,循河也……波音彼義反。”
《漢書·諸侯王表序》:“波漢之陽,亙九嶷,為長沙。”
顏師古註:“波漢之陽者,循漢水而往也。”
III
bēi
ㄅㄟ
〔《集韻》班糜切,平支,幫。〕
通“陂”。
1.池塘。
《漢書·貨殖傳·巴寡婦清》:“水居千石魚波,山居千章之萩。”
顏師古註:“波讀曰陂。言有大陂養魚,一歲收千石魚也。”
2.山坡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漯水》:“泉發於山側,沿波歷澗,東北流出山。”
阅读:286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