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傳

傳字的筆畫是:6畫

簡體傳字的筆畫:6畫;繁體傳字筆畫:13畫。

(傳,傳)

I

chuán

ㄔㄨㄢˊ

〔《廣韻》直攣切,平仙,澄。〕

1.傳授。

《論語·子張》:“君子之道,孰先傳焉?”唐韓愈《殿中侍禦史李君墓誌銘》:“其說汪洋奧美,……學者就傳其法,初若可取,卒然失之。”

《西遊記》第二回:“你這潑猴,十分無狀!師父傳你道法,如何不學,卻與師父頂嘴?”

2.指所傳授的東西。
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吾日三省吾身:為人謀而不忠乎?與朋友交而不信乎?傳不習乎?”

3.轉授;遺留。

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:“故舉天下而傳之於舜。”

漢司馬相如《喻巴蜀檄》:“終則遺顯號於後世,傳土地於子孫。”

朱湘《哭孫中山》詩:“誰說他沒有遺產傳給後人?他有未竟之業讓大家繼承。”

4.讓位;傳代。
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﹝孝公﹞疾且不起,欲傳商君。”

高誘註:“傳,猶禪也。”

《商君書·修權》:“論賢舉能而傳焉,非疏父子親越人也,明於治亂之道也。”

唐韓愈《曹成王碑》:“其先王明,以太宗子,國曹,絕復封,傳五王,至成王。”

清馮桂芬《汪氏耕蔭義莊記》:“汪氏系出魯潁川侯汪,其後以名為氏,三十有一傳為漢龍驤將軍文和。”

5.延續;繼承。

《莊子·養生主》:“指窮於為薪,火傳也,不知其盡也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傳者,相傳繼續也。”

晉顏延之《陽給事誄》:“忠壯之烈,宜自爾先;舊勳雖廢,邑氏遂傳。”

唐韓愈《唐故監察禦史衛府君墓誌銘》:“家世習儒,學詞章,昆弟三人,俱傳父祖業。”

6.傳達;傳送。

後蜀顧敻《浣溪沙》詞之四:“青鳥不來傳錦字,瑤姬何處瑣蘭房?忍教魂夢兩茫茫。”

清阮元《小倉浪筆談》卷一:“庶子許國鐫杯二,玉以贈吳,兕以贈趙……後趙傳之門人黃端伯。”

7.傳揚;流布;傳播。

《墨子·所染》:“此五君者所染當,故霸諸侯,功名傳於後世。”

宋蘇軾《石鐘山記》:“士大夫終不肯以小舟夜泊絕壁之下,故莫能知;而漁工水師雖知而不能言。此世所以不傳也。”

魯迅《朝花夕拾·藤野先生》:“他的對於我的熱心的希望,不倦的教誨……是為醫術,就是希望新的醫學傳到中國去。”

趙樹理《小二黑結婚》一:“大家就嘻嘻哈哈傳為笑談。”

8.傳說;傳聞。

《荀子·非相》:“其所見焉,猶可欺也,而況於千世之傳也!”楊倞註:“傳,傳聞也。”
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有司失其傳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謂典樂者失傳說也。”

唐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嗚呼,其信然邪?其夢邪?其傳之非其真邪?”

《兒女英雄傳·緣起首回》:“後經東海吾了翁重訂,題曰《兒女英雄評話》,相傳是太平盛世一個燕北閑人所作。”

9.移動;轉移。
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父母舅姑之衣、衾、簟、席、枕、幾不傳,杖屨祗敬之,勿敢近。”

鄭玄註:“傳,移也。”

《漢書·王嘉傳》:“初,廷尉梁相與丞相長史、禦史中丞及五二千石雜治東平王雲獄,時冬月未盡二旬,而相心疑雲冤,獄有飾辭,奏欲傳之長安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傳,謂移其獄事也。”

10.說;描述;表達。

《孫子·計篇》:“攻其無備,出其不意。此兵家之勝,不可先傳也。”

杜牧註:“傳,言也。此言上之所陳,悉用兵取勝之策,固非一定之制;見敵之形,始可施為,不可先事而言也。”

《莊子·天道》:“意之所隨者,不可以言傳也。”

清費錫璜《〈友鷗堂集〉序》:“嗟呼!蓄數十年之學力……乃一無所用,而困頓流離,以終獨藉此詩以傳其不得已之懷抱,豈不傷乎!”

11.以畫、寫、拓等方式臨摹原件。

唐杜甫《楊監又出畫鷹十二扇》詩:“明公出此圖,無乃傳其狀。”如:傳寫;傳摹;傳真。

12.遞解;逮捕。

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宋留以軍降秦,秦傳留至鹹陽,車裂留以徇。”

《後漢書·王允傳》:“靈帝責怒讓(張讓)……讓懷協忿怨,以事中允,明年,遂傳下獄。”

李賢註:“傳,逮也。”

《新唐書·吳元濟傳》:“居二日,門壞,執元濟,舉族傳之長安。”

13.傳訊;召喚。

《儒林外史》第一回:“假如老爺將票子傳我,我怎敢不去!”趙樹理《小二黑結婚》十一:“飯還沒有吃罷,區上的交通員來傳她。”

14.猶招致。

《漢書·武五子傳贊》:“千秋材知未必能過人也,以其銷惡運,遏亂原,因衰激極,道迎善氣,傳得天人之祐助雲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傳,引也。”

15.傳染。參見“傳人”。

16.傳導。如:傳電、傳熱。

17.通“轉”。改換方向;輾轉。

《墨子·節葬下》:“然則姑嘗傳而為政乎,國家萬民而觀之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墨子二》:“‘傳’與‘轉’通。”
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﹝始皇﹞於是使禦史悉案問諸生,諸生傳相告引,乃自除犯禁者四百六十餘人,皆阬之鹹陽。”

18.通“專”。集中在一件事上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》二六:“無自恃計,傳恃楚之救,則梁必危矣。”

II

zhuàn

ㄓㄨㄢˋ

〔《廣韻》直戀切,去線,澄。〕

〔《廣韻》知戀切,去線,知。〕

1.解說;註釋。

《公羊傳·定公元年》:“主人習其讀而問其傳。”

何休註:“讀謂經,傳謂訓詁。”

唐劉知幾《史通·補註》:“降及中古,始名傳曰註。”

宋戴埴《鼠墣·傳註》:“先漢經自為經,傳自為傳,自馬融註《周禮》,省學士之兩讀,以傳連經。”

章炳麟《國故論衡·明解故上》:“古之為傳異於章句,章句不離經而空發,傳則有異。

《左氏》事多離經,《公羊》、《穀梁》二傳亦空記孔子生。”

2.書傳;著作。
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齊宣王問曰:‘文王之囿方七十裏,有諸?’孟子對曰:‘於傳有之。’”晉張華《博物誌》卷曰:“賢者著述曰傳曰記。”

宋司馬光《投壺新格序》:“傳曰:張而不弛,文武弗能也;弛而不張,文武不為也;穫一張一弛,文武之道也。”

清趙翼《廿二史劄記·各史例目異同》:“古書凡記事、立論及解經者皆謂之傳。”

3.傳記。指記載個人或群體事跡的文字。

《漢書·敘傳》:“彼何人斯,竊此富貴,營損高明,作戒後世。述《佞倖傳》第六十三回”唐劉知幾《史通·列傳》:“傳之為體,大抵相同,而述者多方,有時而異。如二人行事,首尾相隨,則有一傳兼書,包括令盡,若陳餘、張耳合體成篇,陳勝、吳廣相參並錄是也。”

宋孫孚《孫公談圃》卷上:“陳忘其名,崔伯易能道其詳,屢欲作傳。”

魯迅《書信集·致李霽野》:“我是不寫自傳,也不熱心於別人給我作傳的,因為一生太平凡。”

4.指演述人物故事為中心的文學作品。如《水滸傳》、《兒女英雄傳》、《蝦球傳》。

5.作傳;記載。

唐韓愈《送楊少尹序》:“漢史既傳其事,而後世工畫者又圖其跡。”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十三:“﹝閻應元﹞邑人黃晞狀之,邵子湘傳之。”

郭沫若《歷史人物·屈原研究一》:“司馬遷的《史記》上有一篇《屈原賈生列傳》,前半部便是傳的屈原。”

6.驛站或驛站的車馬。

《左傳·成公五年》:“梁山崩,晉侯以傳召伯宗。”

杜預註:“傳,驛。”

《後漢書·陳忠傳》:“發人修道,繕理亭傳。”

唐戴叔倫《建中癸亥歲奉天除夜宿武當山北茅平村》詩:“驅傳迷深谷,瞻星記北辰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元成宗大德八年》:“帝聞之,賜鈔給傳,天祥辭所賜鈔而行。”

7.古代過關津、宿驛站和使用驛站車馬的憑證。

《韓非子·說林上》:“田成子去齊,走而之燕,鴟夷子皮負傳而從。”

陳奇猷註引門無子曰:“傳,信也。以繒帛為之,出入關合信。”

《史記·孝景本紀》:“復置津關,用傳出入。”

北周庾信《又移齊河陽執事文》:“自拭玉繼書,通關去傳,實謂上方銷劍,山陽息馬。”

8.任官的憑證。

《漢書·王莽傳上》:“自三輔、三公有事府第,皆用傳。”

《後漢書·陳蕃傳》:“以諫爭不合,投傳而去。”

李賢註:“傳謂符也,音丁戀反。”

《三國誌·吳誌·呂範傳》“還吳,遷都督”裴松之註引晉虞溥《江表傳》:“策乃授傳,委以眾事。”

9.謂依次輪轉。

《史記·刺客列傳》:“宋子傳客之,聞於秦始皇。”

《漢書·張蒼傳》:“魯人公孫臣上書,陳終始五德之傳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傳謂傳次也。音直戀反。”

《資治通鑒·宋文帝元嘉十六年》:“河西王牧犍通於其嫂李氏,兄弟三人傳嬖之。”

胡三省註:“傳,遞也。”

阅读:1515

●傳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