母
母字的筆畫:5畫;
I
m·
ㄇㄨˇ
〔《廣韻》莫厚切,上厚,明。〕
1.母親。
《書·堯典》:“父頑,母嚚,象傲,克諧。”
晉李密《陳情事表》:“﹝密﹞行年四歲,舅奪母誌。”
清劉大櫆《錢節婦傳》:“吳中兵起,孝則之母及弟妹皆赴震澤以死。”
2.稱家族、親戚中之女性長輩。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國君世子生……擇於諸母與可者,必求其寬裕、慈惠、溫良、恭敬、慎而寡言者,使為子師。其次為慈母,其次為保母。”
鄭玄註:“諸母,眾妾也。”
3.特指祖母。
晉李密《陳情事表》:“臣無祖母,無以至今日;祖母無臣,無以終餘年。母孫二人,更相為命。”
4.乳母。
《國語·越語上》:“生三人,公與之母。”
韋昭註:“母,乳母也。”
5.對婦女的敬稱、美稱。
《史記·廉頗藺相如列傳》:“及括將行,其母上書言於王曰:‘括不可使將……’王曰:‘母置之,吾已決矣。’”王國維《觀堂集林·女字說》:“男子曰某父,女子曰某母,蓋男子之美稱莫過於父,女子之美稱莫過於母。”
6.泛指婦女。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信釣於城下,諸母漂,有一母見信飢,飯信。”
《東觀漢記·朱暉傳》:“﹝賊﹞欲裸奪婦女衣服,昆弟賓客皆惶迫,伏地莫敢動,暉拔劍前曰:‘財物皆可取,諸母衣不可得。’”
7.人母儀範。
《漢書·元後傳論》:“及王莽之興,由孝元後歷漢四世為天下母。”
《宋史·樂誌九》:“為太宗後,為天下母。”
8.謂作母親的儀範。
《東觀漢記·光烈陰皇後傳》:“上以後賢仁,宜母天下。”
《新唐書·羅藝傳》:“﹝李﹞謂藝妻孟曰:‘妃相貴,當母天下。’”
9.哺育;撫養。
《史記·淮南衡山列傳》:“吏奉厲王詣上,上悔,令呂後母之。”
《北齊書·高叡傳》:“﹝叡﹞特為高祖所愛,養於宮中,令遊娘母之,恩同諸子。”
《新五代史·唐淑妃王氏傳》:“明宗後宮有生子者,命妃母之。”
嚴復《原強》:“聖哲篤生,母我群黎。”
10.雌性的。多指動物。
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五母雞,二母彘。”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作醬法》:“九月內,取母蟹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三一回:“湘雲道:‘走獸飛禽,雄為陽,雌為陰……’翠縷道:‘這是公的,還是母的呢?’”
11.本源;根本。
《老子》:“天下有始,以為天下母。”
《商君書·說民》:“禮樂,淫佚之徵也;慈仁,過之母也。”
朱師轍解詁:“母,本也。慈仁不足以懲惡,故為生過之本。”
漢焦贛《易林·否之巽》:“杜口絕舌,言為禍母。”
郭小川《廈門風姿》詩:“真理才是生命之光,鬥爭才是和平之母。”
12.指主幹。
漢焦贛《易林·睽之困》:“大樹之子,百條共母。”
13.物之能產生它物者。
漢焦贛《易林·履之姤》:“重伯黃寶,宜以我市,嫁娶有息,利得過母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雨錢》:“﹝翁﹞笑曰:‘此大易事,但須得十數錢作母。’”梁啟超《生計學學說沿革小史》第九章:“生利之功,一養之後,歲歲無窮,母轉為貨,貨復轉母,一國生利之民皆將賴之。”此指本錢。
《元史·釋老傳·八思巴》:“﹝世祖﹞命製蒙古新字,字成上之。其字僅千餘,其母凡四十有一。”
梁啟超《〈沈氏音書〉序》:“吾師南海康長素先生,以小兒初學語之聲為天下所同,取其十六音以為母。”此指字母。
《通誌·六書二》:“序曰:象形、指事,文也;會意,字也。文合而成字。文有子母,母主義,子主聲,一子一母為諧聲。”
唐蘭《中國文字學·前論》:“﹝鄭樵﹞以獨體為文,合體為字,立三百三十母為形之主,八百七十子為聲之主,合千二百文,成無窮之字。”此指漢字表形的符號。如:母液、工作母機;酒母、麻母;聲母、韻母等。
14.並比之物中的重者、大者、粗者(與輕者、小者、細者謂“子”對稱)。
《國語·周語下》:“景王十一年,將鑄大錢……於是乎有子權母而行,民皆得焉。”
韋昭註:“重曰母,輕曰子,以貿物。”
《詩·齊風·盧令》“盧重環”毛傳:“重環,子母環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謂大環貫一小環也。”
三國魏阮籍《詠懷》之九:“昔聞東陵瓜,近在青門外。連軫距阡陌,子母相鉤帶。”
15.指凹凸配套部件中的凹件。如母螺絲,母榫等。
16.數學名詞。指分數中的分母。
《九章算術·方田》:“術曰:‘母互乘之,並以為實,母相乘為法。’”
17.方言。指話題。
《醒世姻緣傳》第四六回:“我見他說的話離了母,我恐怕他後來改了口。”
18.通“姆”。女師。
《公羊傳·襄公三十年》:“吾聞之也,婦人夜出,不見傅,母,不下堂。”
何休註:“選老大夫為傅,選老大夫妻為母。本又作姆,同。”
漢焦贛《易林·萃之益》:“童女無媒,不宜動搖,安其室廬,傅、母何憂!”
19.通“畝”。田畝。
《史記·魯周公世家》:“天降祉福,唐叔得禾,異母同穎,獻之成王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《尚書》曰‘異畝’。此‘母’義並通。”
錢大昕《廿二史考異·史記四》:“‘異母同穎’……古文畝為畝,母即畝之省。”
20.姓。
明有母德純。見《明清進士題名碑錄索引》。
II
wú
ㄨˊ
“毋”的古字。
無;不要。
《殷契粹編》三二九片:“貞母又。”
郭沫若考釋:“母字讀為‘毋’,古本一字,後乃分化。”
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《老子·德經》:“母閘其所居。”
《墨子·備穴》:“文盆母少四鬥。”
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墨子》:“金文‘毋’字均作‘母’。此猶存古字。”
III
mú
ㄇㄨˊ
〔《集韻》蒙脯切,平模,明。〕
通“模”。
1.模仿。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煎醢加於黍食上,沃之以膏,曰淳母。”
鄭玄註:“母,讀曰模,模,象也,作此象淳熬。”
2.標準。參見“母兒”。
3.模子。參見“母兒”。
IV
w·
ㄨˇ
〔《集韻》罔甫切,上噳,微。〕
通“侮”。
輕慢。
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《老子·道經》:“大上,下知有之,其次親譽之,其次畏之,其下母之。”母,通行本《老子》作“侮”。
阅读:296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