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莫

莫字的筆畫:10畫;

I

ㄇㄨˋ

〔《集韻》莫故切,去莫,明。〕

“暮”的古字。

1.日落時,傍晚。

《禮記·間傳》:“故父母之喪,既殯食粥,朝一溢米,莫一溢米。”

宋晏幾道《蝶戀花》詞:“朝落莫開空自許,竟無人解知心苦。”

元薩都剌《鳳凰臺懷古》詩:“莫雨樓臺連野寺,秋風鼓角動邊城。”

2.時間將盡。

《詩·周頌·臣工》:“嗟嗟保介,維莫之春。”

鄭玄箋:“莫,晚也。”

宋蘇軾《與林天和長官書》之二二:“歲莫,萬萬加愛,不宣。”參見“莫夜”。

3.昏暗。

《荀子·成相》:“悖亂昏莫,不終極。”

楊倞註:“莫,冥寞,言闇也。”

4.酸模。野菜的一種。

《詩·魏風·汾沮洳》:“彼汾沮洳,言采其莫。”

鄭玄箋:“莫,菜也。”

陸璣疏:“莫,莖大如箸,赤節,節一葉,似柳葉,厚而長,有毛刺。今人繅以取繭緒。其味酢而滑,始生可以為羹,又可生食。五方通謂之酸迷,冀州人謂之乾絳,河汾之間謂之莫。”參閱清馬瑞辰《毛詩傳箋通釋》卷十。

5.通“幕”。參見“莫府”。

6.通“慕”。貪慕。

《論語·裏仁》:“君子之於天下也,無適也,無莫也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莫,鄭音慕。無所貪慕也。”

II

ㄇㄛˋ

〔《廣韻》慕各切,入鐸,明。〕

1.代詞。沒有誰;沒有什麽(指處所或事物)。

《易·益》:“莫益之,或擊之。”
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在天者;莫明於日月。”

漢桓寬《鹽鐵論·非鞅》:“今秦怨毒商鞅之法,甚於私仇,故孝公卒之日,舉國而攻之,東西南北,莫可奔走。”

清黃宗羲《劉伯繩先生墓誌銘》:“塞門掃軌,鄰右莫窺其面。”

2.副詞。表示否定。不,不能。

《詩·邶風·終風》:“莫往莫來,悠悠我思。”
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桀死於鬲山,紂縣於赤旆,身不知先,人又莫之諫,此蔽塞之禍也。”

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:“高帝既出,其計祕,世莫得聞。”

《漢書·匈奴傳上》:“已而,冒頓以鳴鏑自射善馬,左右或莫敢射,冒頓立斬之。”

唐李白《蜀道難》詩: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。”

3.副詞。表示勸戒。不要;不可,不能。

《史記·商君列傳》:“秦惠王車裂商君以徇,曰:‘莫如商鞅反者!’”

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:“其去剛卯,莫以為佩;除刀錢,勿以為利!”晉王羲之《明府帖》:“當日緣明府共飲,遂闕問,願足下莫見責。”

4.副詞。表示揣測。或許;大約;莫非。

《論語·述而》:“文,莫吾猶人也。躬行君子,則吾未之有得。”

朱熹集註:“莫,疑詞。”

唐杜甫《秋日寄題鄭監湖上亭》詩之三:“賦詩分氣象,佳句莫頻頻。”

清納蘭性德《滿宮花》詞:“盼天涯,芳訊絕,莫是故情全歇。”

5.安定。

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皇矣上帝,臨下有赫,監觀四方,求民之莫。”

毛傳:“莫,定也。”

6.通“慔”。勉勵。

《淮南子·繆稱訓》:“其謝之也,猶未之莫歟?”高誘註:“莫,勉之也。”

7.通“膜”。指生物內部的薄皮形組織。

《禮記·內則》“去其皽”漢鄭玄註:“皽,謂皮肉之上魄莫也。”

8.通“漠”。廣大。

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今子有大樹,患其無用,何不樹之於無何有之鄉,廣莫之野。”

王先謙集解引簡文曰:“莫,大也。”

9.通“寞”。寂寞;沈寂。

清汪懋麟《送夢敦學士假歸桐城》詩之七:“飛騰何限雲中鶴,寂莫空餘澗底鱗。”

10.通“謨”。謀;謀劃。

《詩·小雅·巧言》:“奕奕寢廟,君子作之;秩秩大猷,聖人莫之。”

鄭玄註:“莫,謀也。”

11.通“劘”。削。

《管子·制分》:“屠牛坦朝解九牛,而刀可以莫鐵。”

尹知章註:“莫,猶削也。”

12.姓。

漢有莫氏。見《史記·遊俠列傳》。

III

ㄇ〡ˋ

〔《集韻》莫狄切,入鍚,明。〕

通“冪”。

封;覆蓋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插梨》:“插訖,以綿莫杜頭,封熟泥於上。”

石聲漢註:“《農桑輯要》作‘莫’之外,加小註‘同冪’;漸西村舍本便改作‘冪’。冪,即‘封’的意思。”

阅读:3241

●莫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