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抄

抄字的筆畫:7畫;

I

chāo

ㄔㄠ

〔《廣韻》楚交切,平肴,初。〕

〔《廣韻》初教切,去效,初。〕

1.掠奪;襲擊。

《後漢書·郭伋傳》:“時匈奴數抄郡界,邊境苦之。”

唐元稹《縛戎人》詩:“邊頭大將差健卒,入抄擒生快於鶻。”

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建安四年》:“分遣精騎抄其邊鄙,令彼不得安,我取其逸。”

明李贄《史綱評要·宋紀》:“至於雞豚,亦遍抄之,民不聊生。”

2.指抄掠襲擊的人。

《南史·梁豫章王綜傳》:“煥為抄所傷,人馬俱弊,煥於橋下歇,抄復至。”

3.搶生意。

老舍《駱駝祥子》七:“在外面拉散座的時候,他曾毫不客氣的‘抄’買賣,被大家嘲罵。”原註:“把別人正在進行的生意搶過來,叫‘抄’。”

4.從側面繞過去。

元鄭廷玉《楚昭公》第三摺:“既然這等,您兄弟則往這小路上抄出大路相會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九九回:“進兵攻取榆社、大谷等縣,抄出威勝州賊巢之後。”

楊成武《飛奪瀘定橋》:“爬上左面的懸崖定可以抄到敵人的側背。”

5.謄寫。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論仙》:“夫作金皆在神仙集中,淮南王抄出以作《鴻寶枕中書》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論說》:“曹植《辨道》,體同書抄。”

《鶴林玉露》卷八引宋楊萬裏《贈抄經頭陀》詩:“刺血抄經奈若何,十年依舊一頭陀。”

魯迅《書信集·致蕭軍、蕭紅》:“小說如已抄好,也就帶來,我當在那裏等候。”

6.寫錄或選編的集子。

《南史·王僧孺傳》:“僧孺好墳籍,聚書至萬餘卷……《百家譜集抄》十五卷,《東南譜集抄》十卷。”如:《郁達夫詩詞抄》。

7.泛指冊子。

李劼人《死水微瀾》第五部分十一:“郝達三就是這類半官半紳的一個典型人物……各衙門的號房裏,也偶爾拿手本去掛個號,轅門抄上偶爾露一露他的官銜名字。”

8.抄襲;搬用。

瞿秋白《餓鄉紀程》五:“實際上已遵殖民地化的經濟原則成了一變態的經濟現象,卻還想抄歐洲工業革命的老文章。”如:別人的經驗,不能照抄。

9.總括,歸納。
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三回:“一言抄百語,你‘逢人隻說三分話,未可全拋一片心。’”梁斌《播火記》三十:“一句話抄百總,富人壓迫窮人,自古的歷史如此。”

10.用匙取食物。

唐杜甫《與鄠縣源大少府宴渼陂》詩:“飯抄雲子白,瓜嚼水精寒。”

仇兆鰲註:“北人稱匕為抄,乃抄轉也。”

宋楊萬裏《病中屏肉味獨茹菜羹飯甚美》詩:“雲子香抄玉色鮮,菜羹新煮翠茸纖。”

元《蝴蝶夢》第三摺:“我、我、我兩三步走向前,將、將、將把飯食從頭勸。我、我、我一匙匙都抄遍。”

11.指合掌成勺形以取物。

《西遊記》第七四回:“﹝他﹞手裏拿著一條鐵棒,就似碗來粗細的一根大杠子,在那石崖上抄一把水,磨一磨。”

12.造紙工藝流程之一,謂用竹簾將紙漿取出一層。參見“抄紙”。

13.提取稅收。
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官政一》:“唯末鹽歲自抄三百萬供河北邊糴,其他則給本處經費而已。”

14.查點;搜查;沒收。

唐元稹《江邊四十韻》:“綠柚勤勤數,紅榴箇箇抄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一○五回:“好個重利盤剝!很該全抄!”老舍《四世同堂》五二:“假若他不肯‘合作’,他們會馬上抄他的家。”

陳毅《贛南遊擊詞》:“滿山抄,草木變枯焦。敵人屠殺空前古,人民反抗氣更高。”參見“抄家”。

15.拿,手持。

老舍《蛤藻集·斷魂槍》:“王三勝連臉帶胸口全紫了,抄起槍來。”

郭澄清《大刀記》開篇九:“周圍的人,有的為梁永生捏了一把冷汗,有的怕永生吃虧,也抄起家什參加上了。”

16.叉;交叉。
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一回:“﹝張老﹞抄著手,靠了車轅站住不動,也不答話。”

沙汀《淘金記》二四:“你們這樣抄起手等待,也不行呀!”

17.手伸進或插入袖筒或衣襟裡面。

元關漢卿《單刀會》第二摺:“我如今抄定兩隻拿雲手,再不出麻袍袖。”

茅盾《動搖》十二:“她的右手抄進粉紅色襯衣裏摸索了一會兒,突然從衣底扯出一方白布來。”

康濯《春種秋收·臘梅花》:“那大的,是個青年,一進來就靠門站著,兩手抄在袖筒裏。”

18.方言。用腳步測量。

梁斌《紅旗譜》七:“嚴誌和用步子從南到北,抄了抄地基,又從東到西抄了抄。”

19.量詞。古容量單位。六百粟為一抄,一升的千分之一。

《孫子算經》卷上:“量之所起,起於粟。六粟為一圭,十圭為一撮,十撮為一抄,十抄為一勺,十勺為一合,十合為一升。”

20.量詞。後用以泛稱微量的量詞。

唐張鷟《遊仙窟》:“莫言長有千金面,終歸變作一抄塵。”

元康進之《李逵負荊》第一摺:“與你一抄碎金子,與你做酒錢。”

《清平山堂話本·快嘴李翠蓮記》:“兩個初煨黃栗子,半抄新炒白芝麻。”

21.量詞。二縷為一抄。

《朱子語類》卷三六:“麻冕,緇布冠也,以三十升布為之。升,八十縷,則其經二千四百縷矣,八十縷,四十抄也。”

22.量詞。

西夏所定兵制,正軍一人,負擔一人,合稱一抄。

範文瀾蔡美彪等《中國通史》第四編第四章第一節:“元昊建立夏國的軍隊,各部落每二丁取‘正軍’一人,配備隨軍服雜役的‘負擔’一人,合稱一‘抄’。”

II

chào

ㄔㄠˋ

同“耖”。

1.用耖整地。即將翻耕過的土壤再用耖進行淺耕鬆土。

元王禎《農書》卷二:“南方水田轉畢則耙,耙畢則抄,故不用勞。”

2.泛指翻土。

周立波《桐花沒有開》二:“這個老倌子腰上圍條濺滿泥巴的、破爛的藍布腰圍巾,掮起一張犁,手拿鞭子,趕條大水牯,正要去抄幹田子。”

III

ch·o

ㄔㄠˇ

用同“吵”。

元李行道《灰闌記》第二摺:“怎禁這桑新婦當面鬧抄抄。”

明湯顯祖《牡丹亭·寫真》:“這兩度春遊忒分曉,是禁不的燕抄鶯鬧。”

阅读:2620

●抄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