琵琶
1.彈撥樂器。初名批把,見《釋名·釋樂器》。此類樂器原流行於波斯、阿拉伯等地,漢代傳入我國。後經改造,圓體修頸,有四弦、十二柱,俗稱“秦漢子”。一說,我國秦末,百姓苦長城之役,弦鞀而鼓之,琵琶即始於此。(見晉傅玄《〈琵琶賦〉序》。)南北朝時又有曲項琵琶傳入我國,四弦,腹呈半梨形,頸上有四柱,橫抱懷中,用撥子彈奏,即現今琵琶的前身。
唐宋以來經不斷改進,柱位逐漸增多,改橫抱為豎抱,廢撥子,改用手指彈奏。現今民間的琵琶有十七柱,通常稱四相十三品,革新的琵琶有六相十八品;後者能彈奏所有半音,技法豐富,成為重要的民族獨詠d器。
2.指彈奏琵琶的指法。
宋王讜《唐語林·識鑒》:“﹝王蝺﹞又見康崑崙彈琵琶雲:‘琵聲多,琶聲少,亦未可彈五十四絲大弦也。’自下而上謂之琵,自上而下謂之琶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十八回:“怎的推手向外為琵,合手向內為琶,怎的為挑,為弄,為勾,為撥:--指使的他按譜徵歌都學得心手相應。”
3.魚名。
《文選·左思<吳都賦>》:“於是乎長鯨吞航,修鯢吐浪,躍龍騰蛇,鮫鯔琵琶。”
劉逵註:“琵琶魚,無鱗,其形似琵琶,東海有之。”
南朝梁任昉《述異記》卷上:“海魚千歲為劍魚,一名琵琶,形似琵琶而善鳴,因以名焉。”
阅读:121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