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
曾字的筆畫:12畫;
I
zēng
ㄗㄥ
〔《廣韻》作滕切,平登,精。〕
1.副詞。乃;竟。
《詩·衛風·河廣》:“誰謂河廣?曾不容刀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八:“曾,乃也。”
唐柳宗元《敵戒》:“智能知之,猶卒以危,矧今之人,曾不是思!”宋蘇舜欽《滯舟》詩:“曾無鳥禽樂,虛在人曹中。”
清和邦額《夜譚隨錄·某太醫》:“庸醫殺人,罪不容死,況趨勢貪利,曾不以病者為事,潦草匆忙,以藥人者乎?”
2.副詞。則。表示相承。
《淮南子·修務訓》:“三代與我同行,五伯與我齊智,彼獨有聖智之實,我曾無閭裏之聞,窮巷之知者何?”高誘註:“曾,則也。”
3.副詞。豈;難道。
《國語·吳語》:“越曾足以為大虞乎?”
《莊子·應帝王》:“且鳥高飛以避矰弋之害,鼷鼠深穴乎神丘之下,以避熏鑿之患,而曾二蟲之無知!”知,一本作“如”。
宋沈作哲《寓簡》卷八:“夫二事者,吾不以為難,而況貧賤者曾足以動吾心乎?”
4.副詞。一直;從來。
晉陶潛《五柳先生傳》:“既醉而退,曾不吝情去留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胭脂》:“竊見其獎進士子,拳拳如恐不盡;小有冤抑,必委曲呵護之,曾不肯作威學校,以媚權要。”
5.代詞。表示疑問。相當於“何”、“怎”。
《論語·八佾》:“嗚呼,曾謂泰山不如林放乎?”宋楊萬裏《木樨》詩之一:“東風染得千紅紫,曾有西風半點香!”宋範成大《菩薩蠻》詞:“多愁多病後,不識曾中酒。”
元張翥《綺羅香》詞:“曾信有客裏關河,又怎禁夜深風雨。”
6.重。指中間隔兩代的親屬。參見“曾孫”、“曾祖”。
7.謙詞。猶末。參見“曾臣”。
8.舉起翅膀;飛舉。
《文選·賈誼〈吊屈原文〉》:“見細德之險徵兮,遙曾擊而去之。”
李善註:“曾,高高上飛意也。”
9.通“增”。增長;增加。
《孟子·告子下》:“所以動心忍性,曾益其所不能。”
漢桓寬《鹽鐵論·詔聖》:“雖曾而累之,其亡益乎!”明貝瓊《〈唐宋六家文衡〉序》:“將刻諸梓,使子弟讀之,而曾曲阜所作四篇。”
10.通“橧”。參見“曾巢”。
11.通“憎”。厭惡;恨。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戰國縱橫家書·蘇秦書趙王章》:“臣竊以事觀之,秦豈憂趙而曾齊哉?”
12.姓。
春秋時有曾參。見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。
II
céng
ㄘㄥˊ
〔《廣韻》昨棱切,平登,從。〕
1.副詞。嘗;曾經。
《墨子·親士》:“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,未曾有也。”
唐王梵誌《前死未長別》詩:“義陵秋節遠,曾逢幾箇春?”清黃景仁《尹六丈為作雲峰閣圖歌》:“我曾夜半登祝融,鐵笛叫出金鉦紅。”
朱光潛《我是怎樣學起美學來的》:“我在愛丁堡大學曾正式選修了歐洲古代史。”
2.深。參見“曾曲”、“曾潭”。
3.通“層”。重叠。
《楚辭·九章·橘頌》:“曾枝剡棘,圓果摶兮。”
洪興祖補註:“曾,重也。”
南朝宋謝靈運《苦寒行》:“歲歲曾冰合,紛紛霰雪落。”
黃節註:“曾與‘層’通。”
4.通“層”。高。
《文選·顏延之〈三月三日曲水詩序〉》:“苑太液,懷曾山。”
劉良註:“包懷其高山也。”
元周伯琦《興和郡》詩:“連甍結賈區,曾樓瞰寥廓。”
阅读:147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