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癉

簡體癉字的筆畫:13畫;繁體癉字筆畫:17畫。

(癉,癉)

I

dàn

ㄉㄢˋ

〔《廣韻》得案切,去翰,端。〕

〔《廣韻》丁可切,上哿,端。〕

〔《廣韻》丁佐切,去箇,端。〕

1.病;勞苦。

《詩·大雅·板》:“上帝板板,下民卒癉。”

毛傳:“癉,病也。”

清曹堉《陳孟楷通守副室王碩人哀辭》:“大婦體癉,忽遘異疾。”

2.指發生病害。

清汪懋麟《唐官屯阻雨舟中寫懷》詩:“根本儻無傷,枝葉不先癉。”

3.厚(與“薄”相對);(怒氣、熱氣)盛。
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古者,太史順時覛土,陽癉憤盈,土氣震發。”

韋昭註:“癉,厚也。”

《隸釋·漢西嶽華山亭碑》:“畏天之威,逢斯癉怒,時雨不興,甘澍弗降。”參見“癉熱”。

4.憎恨。

唐元稹《告畬三陽神文》:“厲鬼癉人,貪吏殄物。”

清王士禛《居易續談》:“夫善在必彰者,則惡在所必癉。”參見“癉惡”。

5.通“疸”。黃疸病。

《山海經·西山經》:“﹝翼望之山﹞有獸焉,其狀如貍……服之已癉。”

郭璞註:“黃癉病也,音旦。”

《漢書·藝文誌》:“《五藏六府癉十二病方》四十卷。”

顏師古註:“癉,黃病。”

II

dān

ㄉㄢ

〔《廣韻》都寒切,平寒,端。〕

熱癥;濕熱癥。

《素問·奇病論》:“此五氣之溢也,名曰脾癉。”

王冰註:“癉,謂熱也。”

《素問·脈要精微論》:“癉成為消中。”

王冰註:“癉,謂濕熱也。”
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主治上·傷寒熱病》:“寒乃標,熱乃本。春為溫,夏為熱,秋為癉,冬為寒。”

III

tán

ㄊㄢˊ

〔《廣韻》徒幹切,平寒,定。〕

手足風病。指風癱。

《廣韻·平寒》:“癉,風在手足病。”

IV

d·n

ㄉㄢˇ

〔《集韻》黨旱切,上緩,端。〕

指疫鬼。
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飛礫雨散,剛癉必斃。”

呂向註:“癉,鬼也。言投石如雨,剛堅之鬼皆死也。”

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“正月剛卯”顏師古註引晉晉灼曰:“﹝剛卯銘曰﹞既正既直,既觚既方。庶疫剛癉,莫我敢當。”

阅读:1286

●癉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