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書

書字的筆畫是:4畫

簡體書字的筆畫:4畫;繁體書字筆畫:10畫。

(書,書)

shū

ㄕㄨ

〔《廣韻》傷魚切,平魚,書。〕

1.書寫;記錄,記載。
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書不盡言,言不盡意。”

《左傳·隱公四年》:“衛人逆公子晉於邢。冬,十二月,宣公即位。書曰:衛人立晉。”

南朝宋顏延之《三月三日曲水詩序》:“赬莖素毳、並柯共穗之瑞,史不絕書。”

清昭槤《嘯亭雜錄·成王書法》:“又嘗見康熙中某內監言其師少時猶及見董文敏握筆,惟以前三指握管懸腕書之。”

孫犁《秀露集·文學和生活的路》:“有一段話,我覺得很好,曾請曾秀蒼同誌書為小幅張貼座右。”

2.字,文字。

《荀子·解蔽》:“故好書者眾矣,而倉頡獨傳者,壹也。”

《史記·項羽本紀》:“項籍少時學書,不成,去;學劍,又不成。

項梁怒之。

籍曰:‘書足以記姓名而已。劍一人敵,不足學,學萬人敵。’”唐杜甫《客從》詩:“珠中有隱字,欲辨不成書。”

清嚴有禧《漱華隨筆·大字帖》:“字僅蠅頭細書。”

3.字體;字形。

《漢書·藝文誌》:“六體者,古文、奇字、篆書、隸書、繆篆、蟲書。”

宋李石《續博物誌》卷五:“古隸之書起於秦,省篆為隸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七一回:“取過石碣看時,上面乃是龍章鳳篆蝌蚪之書,人皆不識。”

4.指六藝中的六書之學。

《周禮·地官·大司徒》:“以鄉三物教萬民而賓興之……三曰六藝:禮、樂、射、禦、書、數。”

鄭玄註:“書,六書之品。”

賈公彥疏:“六書者,先鄭雲:象形、會意、轉註、處事、假借、諧聲。”

《禮記·內則》:“十年,出就外傅,居宿於外,學書計。”

孫希旦集解:“書、計,即六藝中六書、九數之學也。”

唐韓愈《請上尊號表》:“臣得所管國子、太學、廣文、四門,及書、筭、律等七館學生沈周封等六百人狀。”

5.書法。

唐孫過庭《書譜》:“自漢魏已來,論書者多矣,妍蚩雜糅,條目糾紛……徒使繁者彌繁,闕者仍闕。”

宋張邦基《墨莊漫錄》卷六:“﹝米元章《論書》:﹞壯歲未能立家,人謂吾書為集古字,蓋取諸家長處總而成之,既老始自成家。”

朱建新《〈孫過庭書譜箋證〉序例》:“唐孫過庭《書譜》,為歷代論書名作之一。”

6.指書法作品。

《晉書·王羲之傳》:“因謂姥曰:‘但言是王右軍書,以求百錢耶。’姥如其言,人競買之。”

《林則徐日記·道光二十二年九月二十四日》:“求書者坌集,竟日作字。”

7.書籍;裝訂成冊的著作。
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何必讀書,然後為學?”

《史記·老子韓非列傳》:“申子、韓子皆著書,傳於後世,學者多有。”

宋吳處厚《青箱雜記》卷三:“真宗聽政之暇,唯務觀書。”
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我的家庭》:“我的母親姓黃……所讀的書也似乎較爸爸讀的稍多。”

8.特指某一種專著,如占兆書、曆書等。

《書·金縢》:“乃蔔三龜,一習吉。啟籥見書,乃並是吉。”

孔傳:“開籥見占兆書,乃亦並是吉。”

漢賈誼《鵩鳥賦》:“異物來萃兮,私怪其故;發書占之兮,讖言其度。”

唐包佶《嶺下臥疾寄劉長卿員外》詩:“喪馬思開卦,占鴞懶發書。”

9.指盟辭。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六年》:“至,則欿,用牲,加書,徵之,而騁告公,曰:‘大子將為亂,既與楚客盟矣。’”楊伯峻註:“欿亦作坎,挖坑。用羊或牛,加盟書於牲上,偽作太子曾與楚客盟之跡,而己驗之。”

晉陶潛《命子》詩:“書誓山河,啟土開封。”

逯欽立校註:“李註:‘高帝與功臣盟,使黃河如帶,泰山如礪,國以永存,爰及苗裔。書誓山河,謂此盟也。’”

10.文書,文件。

《書·顧命》:“太史秉書,由賓階隮,禦王冊命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太史持策書顧命欲以進王。”

《周禮·天官·序官》:“司書上士二人、中士四人。”

鄭玄註:“司書主計會之簿書。”

賈公彥疏:“註言簿書者,古有簡策以記事,若在君前以笏記事,後代用簿;簿,今手版。”

《禮記·曲禮下》:“振書端書於君前,有誅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臣不豫慎,若將文書簿領臨時乃拂整,則宜誅責也。”

《漢書·張蒼傳》:“張蒼,陽武人也……秦時為禦史,主柱下方書。”

顏師古註:“如淳曰:‘或曰主四方文書也。’下雲蒼自秦時為柱下禦史,明習天下圖書計籍,則主四方文書是也。”如:證書;申請書。

11.文體名。用以鋪敘國家典章制度。

漢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為十表,本紀十二,書八章,世家三十,列傳七十,凡百三十篇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史傳》:“本紀以述皇王,列傳以總侯伯,八書以鋪政體,十表以譜年爵,雖殊古式,而得事序焉。”

唐劉知幾《史通·書誌》:“及班馬著史,別裁書誌……原夫司馬遷曰書,班固曰誌,蔡邕曰意,華嶠曰典,張勃曰錄,何法盛曰說,名目雖異,體統不殊。”

12.文體名。用以陳述對政事的見解、意見。

漢王充《論衡·對作》:“上書奏記,陳列便宜,皆欲輔政。今作書者,猶上書奏記,說發胸臆,文成手中,其實一也。夫上書謂之奏記,轉易其名謂之書。”

姚華《論文後編·目錄中》:“書以言事,行上行下,平行往復,統謂之書。故二十九篇誓誥與命十居五六,皆曰書也。書者總言,析曰誓誥、曰命誓。命以上行下,誥則上下通行,意猶告也。平行用告,更不待言。古人事簡,體無多制。

周末用書更盛。”

13.指書信。

《左傳·昭公六年》:“叔向詒子產書……復書曰:若吾子之言。僑不才,不能及子孫,吾以救世也。”

唐杜甫《春望》詩:“烽火連三月,家書抵萬金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八五回:“過了兩日,隻見小廝回來,拿了一封書,交給小丫頭拿進來。”

14.某些曲藝的通稱。

《老殘遊記》第二回:“明兒白妞說書,我們可以不必做生意,來聽書罷。”

陳雲《關於評彈》:“新書我聽得不多。”

15.指《尚書》。

《禮記·經解》:“溫柔敦厚,《詩》教也;疏通知遠,《書》教也……故《詩》之失愚,《書》之失誣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徵聖》:“《易》稱‘辨物正言,斷辭則備’;《書》雲‘辭尚體要,弗惟好異’。”

姚華《論文後編·目錄上》:“《書》之為文,篇二十有九。體綜為四:一典,二謨,三誓,四誥。”

16.姓。

明有書永琇。見《萬姓統譜·魚韻》。

阅读:1353

●書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