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
探字的筆畫:11畫;
tàn
ㄊㄢˋ
〔《廣韻》他含切,平覃,透。〕
〔《集韻》他紺切,去勘,透。〕
1.取;摸取。
《書·多方》:“爾乃惟逸惟頗,大遠王命,則惟爾多方探天之威,我則致天之罰。”
孔傳:“若爾乃為逸豫頗僻,大棄王命,則惟汝眾方取天之威,我則致行天罰。”
《漢書·宣帝紀》:“毋得以春夏擿巢探卵,彈射飛鳥。”
《警世通言·玉堂春落難逢夫》:“玉姐口稱冤枉,探懷中訴狀呈上。”
葉聖陶《窮愁》:“如遇八九歲兒童,牽母衣而不前,謂我欲買餅,母竟不之叱,而遽伸手探錢者,則阿松餅售矣。”
2.探測;探求。
《穀梁傳·隱公元年》:“已探先君之邪誌,而遂以與桓,則是成父之惡也。”
《商君書·新經》:“探淵者知千仞之深,懸繩之數也。”
唐韓愈《韋侍講盛山十二詩序》:“韋侯讀六藝之文,以探周公、孔子之意。”
宋秦觀《韓愈論》:“探道德之理,述性命之情。”
3.探問;打聽。
宋曾鞏《故翰林侍讀學士錢公墓誌銘》:“公之為判官也,府嘗有獄。或探大臣意,謂欲有所附致,公不為動。”
《醒世恒言·吳衙內鄰舟赴約》:“﹝那醫生﹞相見之後,高談闊論,也先探了病源,方才診脈。”
巴金《海的夢》前篇一:“我知道我再沒有別的辦法探到她的秘密了。”
張天翼《最後列車》:“別人懶得再張嘴問,隻用眼睛向他探消息。”
4.偵察;做偵察工作的人。
唐張籍《出塞》詩:“月冷邊帳濕,沙昏夜探遲。”
《七國春秋平話》卷上:“燕國有細作探得,齊王令孫子伐燕。”
《撚軍史料叢刊·軍情·同治七年閏四夏月》:“北至吳橋河邊,西至恩縣夏津河邊,一瞬即至,必可相機牽制攔截,但須放探勤,出隊快耳。”
陳毅《贛南遊擊詞》詩:“休玩笑,耳語聲放低。林外難免無敵探,前回咳嗽洩軍機。”
5.訪問;看望。
《漢書·司馬遷傳》:“二十而南遊江淮,上會稽,探禹穴,闚九疑。”
元白樸《墻頭馬上》第二摺:“今日老身東閣下探妗子回來。”
明袁宏道《東山晚望》詩:“奇逢探不盡,點點亂流中。”
柳青《銅墻鐵壁》第一章:“這回離家近了,你說我們毛娃他爸能不能抽空探一回家呢?”
6.伸出。
《戰國策·韓策一》:“秦馬之良,戎兵之眾,探前駃後,蹄間三尋者,不可稱數也。”
《史記·張儀列傳》作“探前趹後”,司馬貞索隱:“謂馬前足探向前,後足趹於後。”
明朱有燉《義勇辭金》第三摺:“半坐雕鞍探虎軀,把敵軍輕覷。”
馮至《蠶馬》詩:“隻要您聽著我的歌聲落了淚,就不必探出窗外來問我:‘你是誰?’”
7.預先。
唐姚合《武功縣中作》詩之十七:“每旬常乞假,隔月探支錢。”
宋陸遊《初秋即事》詩:“卻愧鄰家常作苦,探租黃犢待寒耕。”參見“探取”。
8.方言。管,過問。
毛澤東《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》:“他們應付的話是:‘不探(管)閑事!’”周立波《山鄉巨變》上二三:“從那以後,任何會議他都不參加,分配的工作,他也懶心懶意地,不很探了。”
阅读:2300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