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寄

寄字的筆畫:11畫;

ㄐ〡ˋ

〔《廣韻》居義切,去寘,見。〕

1.委托,托付。

《論語·泰伯》:“可以託六尺之孤,可以寄百裏之命,臨大節而不可奪也--君子人與?君子人也。”

三國蜀諸葛亮《前出師表》:“先帝知臣謹慎,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。”

宋蘇軾《賜資政殿學士太中大夫新差知成都府王安禮銀合茶藥詔》:“特以全蜀之寄,甚難其選;知卿篤於忠義,當不以遠近為意也。”

《警世通言·俞仲舉題詩遇上皇》:“以卿大才,豈不堪任一方之寄!”

2.依賴;依附;依照。

《廣雅·釋詁》:“寄,依也。”

《北齊書·廣寧王孝珩傳》:“嗣君無獨見之明,宰相非柱石之寄,恨不得握兵符,受廟算,展我心力耳。”

宋胡仔《苕溪漁隱叢話後集·長短句》:“此詞腔調寄《賀新郎》,古曲名也。”參見“寄生”、“寄食”。

3.寄居,使寄居。

《左傳·襄公十四年》:“齊人以郲寄衛侯。”

三國魏曹丕《燕歌行》之一:“群燕辭歸鵠南翔,念君客遊多思腸,慊慊思歸戀故鄉,君何淹留寄他方?”宋劉克莊《玉樓春·戲林推》詞:“年年躍馬長安市,客舍似家家似寄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“﹝賈雨村﹞暫寄廟中安身,每日賣文作字為生。”

4.寄放;寄存。

《後漢書·孔融傳》:“譬如寄物缶中,出則離矣。”

《北齊書·高德政傳》:“旦日,德政妻出寶物滿四床,欲以寄人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太宗淳化四年》:“元振(齊元振)實貪暴,既受詔,益恣橫,受賕得金帛,多寄民家。”

清方文《題韓孟小母氏卷》詩:“勳名著竹帛,通侯取如寄。”

艾蕪《百煉成鋼》第十九章五:“他們把車子寄在門口,進了一家常到的小飯館。”

5.特指把思想感情、理想、希望放在某人或某事物上。

《晉書·謝朗傳》:“新婦少遭艱難,一生所寄唯在此兒。”

唐陳子昂《修竹篇》詩序:“僕嘗暇時觀齊梁間詩,彩麗競繁而興寄都絕,每以永歎。”

郭沫若《前茅·哀時古調九》:“天風吹,海浪流。滿懷悲憤事,聊以寄箜篌。”

6.托人遞送。

唐杜甫《述懷》詩:“自寄一封書,今已十月後。”

宋陸遊《南窗睡起》詩:“閑情賦罷憑誰寄,悵望壺天白玉京。”
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辭院》:“下官楊文驄,昨奉熊司馬之命,託侯兄發書寧南,阻其北上,已遣柳敬亭連夜寄去。”

7.現代專指通過郵局遞送。

柯巖《奇異的書簡·天涯何處無芳草》:“一封厚厚的掛號信,上邊貼滿了花花綠綠的郵票,是那樣色彩絢麗,散發著海風的氣息,是從那遙遠的彼岸寄來的。”

8.贈送。

唐張固《幽閑鼓吹》:“元載子名伯和,勢傾中外,時閩帥寄樂伎十人,既至半歲,無因得達,伺其門下。”

前蜀貫休《閑居擬齊梁》詩之三:“山翁寄朮藥,幸得秋病可。”

宋王讜《唐語林·德行》:“李師古跋扈,憚杜黃裳為相,未敢失禮,乃寄錢物百萬,並氈車一乘。使者未敢進,乃於宅門伺候。”

9.借。見“寄徑”、“寄畫”等條。

10.認作親屬。參見“寄父”。

11.古代稱翻譯東方民族語言的官吏。
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五方之民,言語不通,嗜欲不同;達其誌,通其欲,東方曰寄,南方曰象,西方曰狄鞮,北方曰譯。”

孔穎達疏:“其通傳東方之語官謂之曰寄,言傳寄外內言語。”

12.通“暨”。達到。

《墨子·備梯》:“禽滑釐子事子墨子三年,手足胼胝,面目黧黑,役身給使,不敢問欲,子墨子綦哀之,乃管酒塊脯,寄於大山,昧茅坐之,以樵禽子,禽子再拜而嘆。”

岑仲勉註:“寄、暨,粵同音,至也。”

阅读:1386

●寄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