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或

或字的筆畫:8畫;

I

huò

ㄏㄨㄛˋ

〔《廣韻》胡國切,入德,匣。〕

1.有。

《書·五子之歌》:“有一於此,未或不亡。”

《後漢書·應劭傳》:“開辟以來,莫或茲酷。”
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物色》:“一葉且或迎意,蟲聲有足引心。”

毛澤東《戰爭和戰略問題》六:“因此,研究軍事的理論,研究戰略和戰術,研究軍隊政治工作,不可或緩。”

2.代詞。代人。有人;有些人。

《書·無逸》:“自時厥後,亦罔或克壽,或十年,或七八年,或五六年,或四三年。”

《論語·為政》:“或謂孔子曰:‘子奚不為政?’”

《史記·秦本紀》:“景公母弟後子鍼有寵,景公母弟富,或譖之,恐誅,乃奔晉,車重千乘。”

3.代詞。代事物。有的;有些;有時。

《史記·陳丞相世家》:“奇計或頗秘,世莫能聞也。”

唐韓愈《南山詩》:“或連若相從,或蹙若相鬥。”

魯迅《朝花夕拾·小引》:“因為是或作或輟,經了九個月之多。”

4.代詞。誰。表示疑問。

《詩·豳風·鴟鴞》:“今女下民,或敢侮予!”朱熹集傳:“誰敢有侮予者。”

5.副詞。或許,也許。表示不肯定。

《左傳·宣公三年》:“天或啟之,必將為君。”

《史記·封禪書》:“其神或歲不來,或歲數來。”

唐韓愈《縣齋有懷》詩:“冶長信非罪,侯生或遭罵。”

6.副詞。又。

《詩·小雅·賓之初筵》:“既立之監,或佐之史。”
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三:“或,猶又也。言又佐之史也。”

《史記·李將軍列傳》:“軍亡導,或失道,後大將軍。”

《後漢書·賈逵傳》:“其餘同《公羊》什有七八,或文簡小異,無害大體。”

唐杜甫《猿》詩:“慣習元從眾,全生或用奇。”

7.副詞。常;時常。
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九年,慧星見,或竟天。”

《後漢書·蓋延傳》:“延等往來要擊憲(董憲)別將於彭城、郯、邳之間,戰或日數合,頗有剋獲。”

唐王昌齡《淇上酬薛據兼寄郭微》詩:“酒肆或淹留,漁澤屢棲泊。”

8.連詞。表示選擇或列舉。

《漢書·韓安國傳》:“吾勢已定,或營其左,或營其右,或當其前,或絕其後,單於可禽,百全可取。”

《新唐書·魏徵傳》:“今之刑賞,或由喜怒,或出好惡。”

《紅樓夢》第四回:“每日或飯後,或晚間,薛姨媽便過來,或與賈母閑談,或與王夫人相聚。”

9.連詞。表示假設。猶倘若,假使。

五代王定保《唐摭言·薦舉不捷》:“張祜雕蟲小巧,壯夫恥而不為者,或獎激之,恐變陛下風教。”

《宋史·太祖紀一》:“詔諸道獄詞,令大理刑部檢詳,或淹留差失,致中書門下改正者,重其罪。”

10.助詞。

《詩·小雅·天保》:“如松柏之茂,無不爾或承。”
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三:“言無不爾承也。或,語助耳。”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安貧》:“時人憚焉,莫之或與。”

11.通“惑”。

《易·乾》:“九四,重剛而不中,上不在天,下不在田,中不在人,故或之。或之者,疑之也,故無咎。”

《孟子·告子上》:“無或乎王之不智也。”

《漢書·霍去病傳》:“青之與單於會也,而前將軍廣,右將軍食其軍別從東道,或失道。”

顏師古註:“或,迷也。”

II

ㄩˋ

〔《集韻》越逼切,入職,雲。〕

“國”的古字。

《說文·戈部》:“或,邦也。從口,戈以守其一。一,地也。域,或,或從土。”

段玉裁註:“《邑部》曰:‘邦者,國也。’蓋或、國在周時為古今字。古文衹有‘或’字,既乃復製‘國’字。以凡人各有所守,皆得謂之或。”

楊樹達《積微居小學述林·文字初義不屬初形屬後起字考》:“按或、國二字許君同訓為邦,明本是一字,域字加義旁土,國字加義旁口耳……今則或、域、國三字各為一字,音亦互殊,邦國之義專屬國字,而或、域無與矣。”參見“或人”。

阅读:1337

●或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