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策

策字的筆畫:12畫;

ㄘㄜˋ

〔《廣韻》楚革切,入麥,初。〕

亦作“筴”。

1.驅趕騾馬役畜的鞭棒。

《左傳·襄公十七年》:“左師為己短策,茍過華臣之門必騁。”

孔穎達疏引服虔曰:“策,馬捶也。”

漢桓寬《鹽鐵論·後刑》:“良工不能無策而禦。”

《漢書·萬石君傳》:“慶為太僕,禦出,上問車中幾馬,慶以策數馬畢,舉手曰:‘六馬。’”晉葛洪《抱樸子·正郭》:“遨集京邑,交關貴遊,輪刓筴弊,匪遑啟處。”

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捷智·宗典等》:“宇文泰與侯景戰,泰馬中流矢,驚逸,泰墜地,東魏兵及之,左右皆散,李穆下馬,以策擊泰背。”

2.引申為駕馭馬匹的工具,包括韁繩之類。

《文選·傅毅〈舞賦〉》:“命遣諸客,擾躟就駕,僕夫正策。”

李善註:“策,轡也。”

3.用鞭棒驅趕騾馬役畜等。

《論語·雍也》:“孟子反不伐,奔而殿,將入門,策其馬,曰:‘非敢後也,馬不進也。’”

《韓詩外傳》卷二:“馬力殫矣,然猶策之不已,所以知佚也。”

晉葛洪《〈抱樸子〉內篇自序》:“豈敢力蒼蠅而慕沖天之舉,策跛鱉而追飛兔之軌。”

清葆光子《物妖誌·獸類·狐》:“鄭子見之驚悅,策其驢,忽先之,忽後之,將挑而未敢。”

李文翔《新排長》:“馭手放開閘,向紅馬策了頂響的一鞭。”

4.引申為駕馭。

晉葛洪《抱樸子·暢玄》:“乘流光,策飛景,淩六虛,貫涵容。”

唐韓愈《雜說》:“策之不以其道,食之不能盡其材。”

5.督促;使進步。參見“策勉”、“策勵”。

6.手杖;拐棍。
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昭文之鼓琴也,師曠之枝策也,惠子之據梧也,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。”

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:“枝,拄也;策,杖也。”

唐常建《空靈山應田叟》詩:“曳策背落日,江風鳴梢梢。”

唐薛用弱《集異記·劉禹錫》:“禹錫乃退立床下,支策以觀之。”

7.拄著;拄著棍杖。

晉陶潛《歸園田居》詩:“悵恨獨策還,崎嶇歷榛曲。”

唐劉商《同徐城季明府遊重光寺題晃師壁》詩:“竹風清磬晚,歸策步蒼苔。”

清葆光子《物妖誌·獸類·狐》:“少時,蕭出,著紫蜀衫,策鳩杖。”

8.引申為扶持;架起。

明李東陽《靈壽杖歌》:“左扶右策夾以二童子,下可涉園徑,上可淩坡陀。”

《楊家將》第五回:“可憐打得他皮開肉綻,鮮血迸流,帳下見者無不酸鼻,仁美令府門外從人即策之去。”

9.古代用以記事的竹、木片,編在一起的叫“策”。亦借指書簡,簿冊。

《儀禮·聘禮》:“若有故,則卒聘,束帛加書將命,百名以上書於策,不及百名書於方。”

鄭玄註:“策,簡也,方,板也。”

賈公彥疏:“雲策簡、方板也者,簡謂據一片而言,策是編連之稱。”

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書以為三筴。”

韋昭註:“筴,簡書也。”

漢王充《論衡·問孔》:“言出於口,文立於策,俱發於心,其實一也。”

唐韓愈《潮州刺史謝上表》:“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,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。”

清惲敬《三代因革論一》:“刑者,情之百易者也,書之策不可盡也。”

10.引申為予人書簡。

漢揚雄《法言·重黎》:“至蠡策種而遁,肥矣。”

11.古代君主對臣下封土、授爵、免官或發布其他教令的文件。

《左傳·昭公三年》:“夏四月,鄭伯如晉、公孫段相,甚敬而卑,禮無違者,晉侯嘉焉,授之以策。”

杜預註:“策,賜命之書。”

《晏子春秋·外篇上二四》:“昔吾先君桓公,予管仲狐與穀,其縣十七,著之於帛,申之以策,通之諸侯,以為其子孫賞邑。”

12.引申為策命;策免。

漢荀悅《漢紀·平帝紀》:“莽(王莽)怒策尤為庶人,以董忠代之。”

《三國誌·蜀誌·諸葛亮傳》:“﹝先主﹞策亮為丞相。”

13.給有功者以獎賞。

清汪懋麟《十二硯齋落成自題》詩之二:“驕語妻孥須上賞,亟將餅餌策奇勳。”
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:“事成,策汝功,不成,同汝貶。”

14.古代考試取士,以問題令應試者對答謂策。

《漢書·杜欽傳》:“其夏,上(成帝)盡召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,策曰:‘天地之道何貴?王者之法何如?“六經”之義何上?人之行何先?取人之術何以?當世之治何務?各以經對。’”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勉學》:“明經求第,則顧人答策;三公九讌,則假手賦詩。”

唐韓愈《獨孤府君墓誌銘》:“元和元年,對詔策,拜右拾遺。”

清梁章鉅《歸田瑣記·陳實百問策》:“成祖命解縉發策,以七十二賢,賢賢何德,二十八將,將將何功為問。”

15.泛指考試。

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鄉使上世之士處虖今,策非甲科,行非孝廉,舉非方正,獨可抗疏,時道是非,高得待詔,下觸聞罷,又安得青紫。”

《南史·梁吳平侯勱傳》:“劉顯執卷策勱,酬應如流,乃至卷次行數亦不差失。”

《舊唐書·文苑傳下·吳通玄》:“建中初,策賢良方正等科,通玄應文詞清麗,登乙第,授同州司戶,京兆戶曹。”

宋蘇軾《東坡誌林·沖退處士》:“﹝李士寧﹞常見余成都,曰:‘子甚貴,當策舉首。’已而果然。”

16.古代稱應試者對答的文字為策。亦指一種議論文體。

《漢書·公孫弘傳》:“時對者百餘人,太常奏弘第居下,策奏,天子擢弘為第一。”

《後漢書·文苑傳上·邊韶》:“著詩、頌、碑、銘、書、策凡十五篇。”

唐韓愈《樊紹述墓誌銘》:“表、牋、狀、策、書序、傳記、紀誌、說論,今文讚誌,凡二百九十一篇。”

宋張表臣《珊瑚鉤詩話》卷三:“策者,條而對焉者也。”

17.古代用以計算的籌子。
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言語》:“晉武帝始登阼,探策得一,王者世數繫此多少。”

宋王安石《禮樂論》:“天至高也,日月星辰陰陽之氣,可端策而數。”

18.計謀;謀略。

《禮記·仲尼燕居》:“若無禮,則田獵戎事失其策,軍旅武功失其制。”

鄭玄註:“策,謀也。”

《史記·田儋列傳》:“安期生嘗幹項羽,項羽不能用其筴。”

唐韓愈《送張道士序》詩:“臣有平賊策,狂童不難治。”

清顧炎武《郡縣論》六:“利盡山澤而不取諸民,故曰此富國之筴也。”

《花城》1981年第3期:“鄭洞國徵求李鴻的意見,‘我看也是撤回為上策。’李鴻答。”

19.謀劃;測度。

《孫子·虛實》:“策之而知得失之計。”
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渭水一》:“青龍二年,諸葛亮出斜谷,司馬懿屯渭南,雍州刺史郭淮策亮必爭北原而屯,遂先據之,亮至,果不得上。”

宋李石《續博物誌》卷七:“鬻子名熊,楚人,為文王師,年九十見文王曰:‘使臣捕獸逐麋已老矣,使臣坐策國事尚少也。’”明馮夢龍《智囊補·兵智·馬隆》:“晉太始中,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,馬隆策其必敗,俄而欣戰沒。”

王闓運《李仁元傳》:“今寇飽意張,脅眾疾進,此其誌揚揚,策我不能故也。”

鄒魯《四川光復》:“以陳育堂赴大竹,促張懋隆來渝,策進行。”

20.古代蔔筮用的蓍草。

《儀禮·士冠禮》:“筮人執筴抽上韇,兼執之,進受命於主人。”

《文選·屈原〈蔔居〉》:“詹尹乃端策拂龜。”

劉良註:“策,蓍也。”

《戰國策·秦策一》:“襄主錯龜,數策占兆,以視利害,何國可降,而使張孟談。”

姚宏註:“策,蓍也。”

21.小箕。

《莊子·人間世》:“鼓筴播精,足以食十人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策,初革反,徐又音頰。

司馬雲:鼓,簸也。小箕曰筴。”

22.木柵。

《莊子·達生》:“祝宗人元端以臨牢筴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筴,初革反。

李雲牢,豕室也;筴,木欄也。”

23.星名。即仙後星座的γ星。

《史記·天官書》“漢中四星”唐張守節正義:“策一星,在王良前,主天子僕也。”參見“策馬”。

24.書法用筆的名稱。仰橫為“策”,用力在發筆,得力在畫末。

25.姓。

明有策敏、策簡。見《萬姓統譜·陌》。

阅读:2926

●策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