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
方字的筆畫:4畫;
I
fāng
ㄈㄤ
〔《廣韻》府良切,平陽,非。〕
“放”的被通假字。
1.相並的兩船;竹木編成的筏。亦指以舟、筏渡水。
《詩·邶風·谷風》:“就其深矣,方之舟之。”
高亨註:“方,以筏渡;舟,以船渡。”
宋葉適《劉子怡墓誌銘》:“導溪之水,舟可方兮,扶其艱兇,底太康兮。”按,《說文·方部》:“方,併船也,象兩舟省總頭形。”
2.並列,並排。
《儀禮·鄉射禮》:“不方足。”
鄭玄註:“方,猶併也。”
《漢書·揚雄傳上》:“敦萬騎於中營兮,方玉車之千乘。”
顏師古註:“方,並也。”
晉陸機《贈馮文羆遷斥丘令》詩:“方驥齊鑣,比跡同塵。”
明葉子奇《草木子·雜制》:“中原平衍,設立許多溝澮,許多阡陌,使車不得方其軌,騎不得騁其足也。”
3.引申指一並;一齊。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甲兵方起於天下,大攻小,強執弱。”
於省吾新證:“方,猶並也。”
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文武方作,是庸四克。”
顏師古註引晉灼曰:“方,並也。”
4.等同;相當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梓人》:“梓人為侯,廣與崇方。”
鄭玄註:“崇,高也;方,猶等也。”
《後漢書·耿弇傳》:“昔韓信破歷下以開基,今將軍攻祝阿以發跡……功足相方。”
宋莊季裕《雞肋編》卷下:“自靈武罷兵,計費六百餘億,方前世數倍矣。”
5.比擬;比喻。
《禮記·檀弓上》:“服勤至死,方喪三年。”
孔穎達疏:“方,謂比方也。有比方父喪禮以喪君。”
漢仲長統《昌言·論理亂》:“暴風疾霆,不足以方其怒;陽春時雨,不足以喻其澤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至理》:“形者,神之宅也。故譬之於堤,堤壞則水不留矣;方之於燭,燭糜則火不居矣。”
唐劉知幾《史通·敘事》:“昔文章既作,比興由生,鳥獸以媲賢愚,草木以方男女。”
6.比較;對比。
《後漢書·周舉傳》:“陛下初立,遵脩舊典,興化致政,遠近肅然。頃年以來,稍違於前,朝多寵倖,祿不序德……準今方古,誠可危懼。”
《晉書·王湛傳》:“時人謂湛上方山濤不足,下方魏舒有餘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河水一》:“《述征記》曰:盟津河津恒濁,方江為狹,方淮濟為闊。”
宋周密《癸辛雜識續集·蜘蛛珠》:“內府一珠向以數千錠得之於海賈,方之此珠,不及其半,蓋絕代之寶也。”
清陳康祺《郎潛紀聞》卷一:“至於倭文端之守正不阿,清操絕俗;文文忠之匪躬盡瘁,馴擾強藩,方之姚宋忠唐、範韓翊宋,殆無恧色。”
7.品類;類別。
《禮記·緇衣》:“故君子之朋友有鄉,其惡有方。”
鄭玄註:“鄉、方,喻輩類也。”
《淮南子·精神訓》:“以死生為一化,以萬物為一方,同精於太清之本。”
高誘註:“方,類也。”
三國魏嵇康《難宅無吉兇攝生論》:“天地廣遠,品物多方,智之所知,未若所不知者眾也。”
8.方形。與“圓”相對。
《周禮·考工記·輿人》:“圜者中規,方者中矩。”
《公羊傳·昭公二十五年》“國子執壺漿”漢何休註:“壺,禮器。腹方口圓曰壺。”
南朝宋劉義慶《世說新語·夙惠》:“晏乃畫地令方,自處其中。人問其故,答曰:‘何氏之廬也。’”宋蘇軾《余去金山五年復至》詩:“清風偶與山阿曲,明月聊隨屋角方。”
9.指大地。
《淮南子·本經訓》:“戴圓履方,抱表懷繩。”
高誘註:“圓,天也;方,地也。”參見“方載”。
10.方向;方位。
《詩·齊風·雞鳴》:“東方明矣,朝既昌矣。”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飛雲龍於春路,屯虎神於秋方。”
薛綜註:“秋方,西方也。”
南朝宋鮑照《擬古》詩之一:“南國有儒生,迷方獨淪誤。”
唐韓愈《魏博節度使沂國公先廟碑銘》:“田侯作廟,相方視阯。見於蓍龜,祖考鹹喜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六六回:“四下裏,十數處火光亙天,四方不辨。”
11.方面。
《文子·自然》:“能法天者,天不一時,地不一材,人不一事,故緒業多端,趨行多方。”
唐王維《畫學秘訣》:“山分八面,石有三方。”
王統照《湖畔兒語》:“每在此時,一方引動我對於自然景物的鑒賞,一方卻激發起無限的悠渺尋思。”
12.旁邊;一側。
《詩·秦風·蒹葭》:“所謂伊人,在水一方。”
鄭玄箋:“在大水之一邊,假喻以言遠。”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扁鵲以其言飲藥三十日,視見垣一方人。以此視病,盡見五臟癥結。”
司馬貞索隱:“方猶邊也。言能隔牆見彼邊之人,則眼通神也。”
13.謂偏離中心。
《儀禮·大射儀》:“大射正立於公後,以矢行告於公,下曰留,上曰揚,左右曰方。”
鄭玄註:“留,不至也;揚,過去也;方,旁出也。”
清王鳴盛《蛾術編·說通二·方》:“射者發矢,必以中的為善……惟學亦然。今之學者皆方也。求其能不至、過去者且少焉,況能中的者乎?”
14.四周圍繞。亦指界限或界線。
《尉繚子·分塞令》:“中軍,左右、前後軍,皆有地分,方之以行垣,而無通其交往。”
宋曾鞏《〈新序〉目錄序》:“天下之士,各自為方,而不能相通,世之人不復知夫學之有統、道之有歸也。”
15.地方;地區。
《論語·學而》:“有朋自遠方來,不亦樂乎!”三國魏曹丕《燕歌行》之一:“慊慊思歸戀故鄉,君何淹留寄他方。”
《舊唐書·憲宗紀下》:“朝廷大體,以恤人為本。一方不稔,即宜賑救。”
清卓爾堪《哭舍弟子厚》詩之二:“遣弟遙迎汝,魂兮附櫬來……故隴荒無恙,殊方孤可哀。”
16.古代計量面積用語。後加表示長度的數字或數量詞,表示縱橫若幹長度的意思。多用於計量土地。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方六七十,如五六十,求也為之,比及三年,可使足民。”
宋蘇軾《論河北京東盜賊狀》:“今又不雨,自秋至冬,方數千裏,麥不入土。”
17.上古指邦國。亦指古行政區的州。
《詩·大雅·常武》:“如雷如霆,徐方震驚。”
高亨註:“徐方,徐邦。”
《後漢書·陶謙傳》:“﹝謙﹞為徐州牧……是時徐方百姓殷盛,穀實甚豐,流民多歸之。”
《資治通鑒·漢獻帝初平四年》引此文,胡三省註曰:“古語多謂州為方,故八州八伯謂之方伯。
《書》曰‘惟彼陶唐,有此冀方’,《詩》曰‘徐方不庭’,是也。”
18.境域;邊境。參見“方外”、“方表”。
19.古代祭祀名。指秋祭四方之神。
《詩·小雅·甫田》:“以我齊明,與我犧羊,以社以方。”
朱熹集傳:“方,秋祭四方,報成萬物。”
《詩·小雅·大田》:“來方禋祀,以其騂黑。”
鄭玄箋:“成王之來,則又禋祀四方之神。”
20.道理;常規。
《易·恒》:“君子以立不易方。”
孔穎達疏:“方,猶道也。”
《後漢書·班彪傳論》:“﹝彪﹞行不逾方,言不失正。”
唐張九齡《上封事書》:“伏望更發睿圖……使官修其方,人受其福,天下幸甚。”
宋沈作哲《寓簡》卷一:“制動也有柅,變通也無方。”
清王韜《陸操新義序》:“其臨敵也,攻守沖禦,變化無方。”
21.方法;方略。
《左傳·昭公三十年》:“彼出則歸,彼歸則出,楚必道敝。亟肄以罷之,多方以誤之……必大克之。”
《三國誌·吳誌·陸遜傳》:“﹝孫桓﹞為備所圍,求救於遜,遜曰:‘未可。’……及方略大施,備果奔潰。
桓後見遜曰:‘前實怨不見救,定至今日,乃知調度自有方耳。’”宋範仲淹《乞王洙充南京講書狀》:“精治人之術,薀致君之方。”
葉聖陶《北上日記·一月十八日》:“南京政府尚議論紛紛,迄無應付之方。”
22.方正;剛直。
《管子·霸言》:“夫王者之心,方而不最。”
尹知章註:“心雖方直,未為其最。”
漢賈山《至言》:“使皆務其方,以高其節,則群臣莫敢不正身修行盡心,以稱大禮。”
唐韓愈《歐陽生哀辭》:“﹝詹﹞氣醇以方,容貌嶷然。”
明李贄《耿楚倥先生傳》:“長者性方行獨,身世孤單,生平不愛見俗人。”
王闓運《王仲章碣》:“唯義是從,溫而能方。”
23.辨別。參見“方物”。
24.據有。
《詩·召南·鵲巢》:“維鵲有巢,維鳩方之。”
毛傳:“方,有之也。”
25.繫縛。
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是故方馬埋輪,未足恃也。”
曹操註:“方,縛馬也。”
26.古代指醫蔔星相等方術。
《莊子·天下》:“惠施多方,其書五車。”
成玄英疏:“既多方術,書有五車。”
清方苞《陳馭虛墓誌銘》:“少好方,無所不通。”
27.方子;方劑。藥方。
《莊子·逍遙遊》:“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……客聞之,請買其方以百金。”
宋陸遊《村居書事》詩:“酒戶知貧焚舊券,醫翁憐病獻新方。”
張天翼《清明時節》:“有幾張嘴……還介紹了幾個專治跌打損傷的靈方。”
28.方子;方劑。指處方,開方子。
漢王符《潛夫論·述赦》:“凡治病者,必先知脈之虛實,氣之所結,然後為之方。”
29.方子;方劑。飲食、釀造等業上的配方標準。
《南齊書·虞悰傳》:“悰善為滋味……上就悰求諸飲食方,悰秘不肯出。”
唐王建《設酒寄獨孤少府》詩:“自看和釀一依方,綠著松花色較黃。”
30.古代書寫文字用的木版。
《儀禮·聘禮》:“百名以上書於策,不及百名書於方。”
鄭玄註:“方,板也。”
《史記·龜策列傳褚少孫論》:“寫取龜策蔔事,編於下方。”
清袁枚《隨園隨筆·尺牘》:“《獨斷》又曰:凡書字有多有少,一行可盡者書之簡,簡不容,書之方,方不容,書之冊。”
31.古謂掘土成坑為方。
《三國誌·魏誌·明帝紀》“己未,有司奏文昭皇後立廟京都”裴松之註引三國魏魚豢《魏略》:“而使﹝群臣﹞穿方舉土,面目垢黑……甚非謂也。”
《資治通鑒·魏明帝景初元年》引此文,胡三省註曰:“方,穴土為方也。”參見“方中”。
32.古人灼龜取兆,方為兆名之一。
宋蘇洵《六經論·易》:“蔔者聽乎天……龜漫而無理者也,灼荊而鑽之,方功義功,惟其所為,而人何預焉。”參見“方兆”。
33.違背;違拗。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稱》:“疑則相傷,雜則相方。”
章炳麟《原名》:“是施自方其命,豈不誖哉?”參見“方命”。
34.數學上一個數自乘若幹次的運算方法。
宋沈括《夢溪筆談·技藝》:“古法,凡算方積之物有立方,謂六冪皆方者,其法再自乘則得之。”如:2的3次方是8。
35.量詞。用於體積和面積。體積一方因計量物不同而不同:砂土一般以方一丈、厚一尺為一方,石頭則以長、寬、高各一尺為一方。面積除田畝外,其他面積一方指一丈見方。公制指平方米或立方米。
36.量詞。古代田地的面積單位。有不同的定制。如宋熙寧五年,以東西南北各千步當四十一頃六十六畝,一百六十步為一方。
清代劄薩克圖一畝則二百八十八弓,十畝為晌,四十五晌為方。參閱《文獻通考·田賦四》、《清史稿·食貨誌一·田制》。
37.量詞。用於方形的物體。
北魏崔鴻《十六國春秋·前趙·劉聰》:“左右取得,開有一方白玉。”
《西遊記》第三一回:“那沙僧一聞孫悟空三個字……就如拾著一方金玉一般。”
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十回:“﹝郭鐵筆﹞拿出一個錦盒子,裏面藏著兩方圖書。”
巴金《春》十一:“她摸出一方手帕來揩眼睛。”
38.副詞。方始;方才。
《詩·大雅·公劉》:“弓矢斯張,幹戈戚揚,爰方起行。”
朱熹集傳:“方,始也。”
唐韓愈《次硤石》詩:“數日方離雪,今朝又出山。”
元《初至臨海》詩之二:“停馬方問俗,漁唱起前汀。”
清秋瑾《寶劍歌》:“死生一事付鴻毛,人生到此方英傑。”
沈從文《從文自傳·我讀一本小書同時又讀一本大書》:“﹝我﹞到六歲時,我的弟弟方兩歲,兩人同時出了疹子。”
39.副詞。將,將要。表未來。
《詩·秦風·小戎》:“方何為期,胡然我思之?”馬瑞辰通釋:“方之言將也。”
漢荀悅《漢紀·高祖紀》:“信方斬,歎曰:‘悔不用蒯通之言,為女子所執’。”
北周庾信《哀江南賦》:“小人則將及水火,君子則方成猿鶴。”
唐皎然《送秘上人遊京》詩:“共君方異路,山伴與誰同。”
40.副詞。表示某種狀態正在持續或某種動作正在進行。猶正。
《左傳·定公四年》:“國家方危,諸侯方貳,將以襲敵,不亦難乎?”
《史記·陳涉世家》:“燕人曰:‘趙方西憂秦,南憂楚,其力不能禁我。’”唐韓愈《與鄂州柳中丞書》之二:“愚初聞時,方食,不覺棄匕箸起立。”
宋歐陽修《秋聲賦》:“歐陽子方夜讀書,聞聲有自西方來者,悚然而聽之。”
《紅樓夢》第一回:“﹝士隱﹞方欲進來時,隻見從那邊來了一僧一道。”
41.副詞。僅僅;僅隻。
《韓非子·說疑》:“賞有功,罰有罪,而不失其人,方在於人者也。”
高亨註:“方,猶僅也。在,猶及也。”
《朱子語類》卷五一:“所謂事之宜,方是指那事物當然之理,未說到處置合宜處也。”
42.副詞。卻,反而。表示語氣轉折。
《周書·文帝紀上》:“﹝高歡﹞以姦誌未從,恐先洩漏,乃密白朝廷,使殺高乾,方哭對其弟,稱天子橫戮。”
宋司馬光《乞未禁私市先赦西人第二劄子》:“萬一激怒西人,致生邊患,兵連禍結……豈不危哉!而執政方以為西人微弱,不敢復動,數遣來使,誠心內附,置之度外,不以為虞。”
43.介詞。當,在。
《素問·瘧論》:“方其盛時必毀。”
宋陸遊《老學庵筆記》卷九:“方是時,士大夫失職如此,安得不兆亂乎?”
44.通“謗”。譏評。參見“方人”。
45.周代北方地名。在今陝西、寧夏回族自治區一帶。
《詩·小雅·出車》:“王命南仲,往城於方。”
朱熹集傳:“方,朔方,今靈夏等州之地。”
46.姓。
《通誌·氏族三》:“方氏,周大夫方叔之後,以字為氏。
《風俗通》雲:‘方雷氏之後。’”
II
fáng
ㄈㄤˊ
〔《廣韻》符方切,平陽,奉。〕
1.通“房”。穀物初生尚未結實之謂。
《詩·小雅·大田》:“既方既皂,既堅既好。”
鄭玄箋:“方,房也,謂孚甲始生而未合時也。”
《詩·大雅·生民》:“實方實苞,實種實褎。”
馬瑞辰通釋:“方為穀始吐芽。”
2.通“防”。防禦。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毋百以亢疾犁,壁皆可善方。”
張純一集解:“方,同‘防’,禦也。”
III
páng
ㄆㄤˊ
〔《集韻》蒲光切,平唐,並。〕
1.通“旁”。廣大;廣博。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晉國之方,偏侯也。”
韋昭註:“方,大也。”參見“方割”。
2.指遍及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沔水一》:“自白馬迄此,則平川夾勢,水豐壤沃,利方三蜀矣。”
3.見“方羊”。
4.見“方皇”。
IV
w·ng
ㄨㄤˇ
〔《集韻》文紡切,上養,微。〕
見“方良”。
V
fēng
ㄈㄥ
響度級單位。用方表示的聲音的響度級,數值上等於根據人耳判斷為等響的1000赫純音的聲壓級的分貝數。
阅读:6457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