置之死地而後生
【拼音】: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
【解釋】:原指作戰把軍隊布置在無法退卻、隻有戰死的境地,兵士就會奮勇前進,殺敵取勝。後比喻事先斷絕退路,就能下決心,取得成功。
【出處】: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而後存,陷之死地然後生。”
【示例】:若我不先發制人,終必為人所制,~,等死耳,不如速發難。 ★孫中山《訓練革命軍人之演講》
【近義詞】:背水一戰
【反義詞】:
【成語故事】:西漢時期,劉邦派大將韓信和張耳率軍攻打趙國,趙王劉歇和大將陳余率20萬大軍在井陘口迎戰。陳余不聽謀士李左車的建議,與韓信硬拼,韓信故意置之死地而後生在河邊列陣,士兵們背水一戰,越戰越勇,然後派兵輕取趙軍大營,殺死陳余,活捉劉歇
謂置於不戰則死的境地,然後方能奮勇戰鬥,取勝得生。語本《孫子·九地》:“投之亡地然後存,陷之死地然後生。”
《北史·僭偽附庸傳·劉武》:“軍士去家二千裏,後有黃河之難,所謂置之死地而後生也。”
阅读:200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