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猋

猋字的筆畫:12畫;

biāo

ㄅ〡ㄠ

〔《廣韻》甫遙切,平宵,幫。〕

〔《集韻》卑遙切,平宵,幫。〕

亦作“焱”。

1.本為犬奔貌、群犬奔貌。引申為疾進貌。

《楚辭·九歌·雲中君》:“靈皇皇兮既降,猋遠舉兮雲中。”

王逸註:“猋,去疾貌也。”

清曾國藩《江忠烈公神道碑銘》:“遂挈師由九江踔四百裏,猋入南昌。”

2.暴風;旋風。

《爾雅·釋天》:“扶搖謂之猋。”

郭璞註:“暴風從下上。”

《文選·揚雄〈長楊賦〉》:“猋騰波流,機駭蜂軼。”

李善註:“猋與‘飆’古字通也。”

《漢書·刑法誌》:“猋起雲合。”

顏師古註:“猋,疾風也。”

清黃景仁《登大觀亭》詩:“驚猋卷旌旗,寒雲收叱咤。”

3.通“熛”。火焰。

《文選·班固〈答賓戲〉》:“其餘猋飛景附,霅煜其間者,蓋不可勝載。”

李善註:“《說文》:‘熛,火飛也。’猋與‘熛’古字通。”

張銑註:“如烈火之飛焰馳逐。”

4.喻指猛烈的氣勢。

南朝宋謝靈運《撰征賦》:“嗟殘虜之將糜,熾餘猋於海濟。”

5.蘆花。

《爾雅·釋草》:“蔈、荂、荼;猋、藨,芀。”

郭璞註:“皆芀、荼之別名。”

郝懿行義疏:“荼者,秀也……《考工記》:‘鮑人之事,望而視之,欲其荼白也。’《既夕禮》雲:‘茵箸用荼。’註皆以荼為茅秀也。萑葦之秀亦為荼。”

《爾雅·釋草》:“苕者,下雲葦秀。

《釋文》:‘芀或作苕,下同。’是苕、芀通。”

《藝文類聚》卷六三引晉庾闡《樂賢堂頌》:“高觀迴雲,疏猋綺窗。”

阅读:990

●猋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