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洽

洽字的筆畫:9畫;

I

qià

ㄑ〡ㄚˋ

〔《廣韻》侯夾切,入洽,匣。〕

“合”的被通假字。亦作“冾”。

1.浸潤;沾濕。
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好生之德,洽於民心。”

孔穎達疏:“洽,謂沾漬優渥,洽於民心,言潤澤多也。”

唐李復言《續幽怪錄·木工蔡榮》:“母視榮,即汗洽矣。”

2.符合。

《詩·周頌·載芟》:“為酒為醴,烝畀祖妣,以洽百禮。”

鄭玄箋:“洽,合也……以洽百禮,謂饗燕之屬。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辛亥革命·武昌起義清方檔案·清吏條陳》:“盛宣懷任郵傳部尚書,議借洋債,收幹路為國有,所定條約章程不洽輿情。”

3.通達。

《管子·國蓄》:“民予則喜,奪則怒,民情皆然。先王知其然,故見予之形,不見奪之理,故民愛可洽於上也。”

尹知章註:“洽,通也。”

《魏書·邢巒傳》:“蕭淵藻是裙屐少年,未洽治務。”

4.周遍;廣博。

《孟子·公孫醜上》:“以文王之德,百年而後崩,猶未洽於天下。”

晉郭璞《〈方言〉序》:“﹝《方言》﹞真洽見之奇書,不刊之碩記也。”

清陳康祺《郎潛紀聞》卷七:“當時諸將一心,戰守艱苦,威德洽而紀律嚴。”

5.和諧;融洽。

《詩·大雅·江漢》:“矢其文德,洽此四國。”

晉陶潛《答龐參軍》詩:“歡心孔洽,棟宇惟鄰。”

宋司馬光《乞令皇子伴讀官提舉皇子左右人劄子》:“語言不洽,誌意不通。”

魯迅《兩地書·致許廣平五八》:“閩南與閩北人之感情頗不洽。”

6.商量,交換意見。參見“洽商”、“洽談”。

7.通“給”。及,趕上。

《商君書·兵守》:“發梁撤屋,給從從之,不洽而熯之,使客無得以助攻備。”

清俞樾《古書疑義舉例·上下文異字同義例》:“‘洽’亦當為‘給’,古字同聲而通用也。”

II

ㄏㄜˊ

〔《集韻》葛合切,入合,見。〕

古水名。一名瀵水,現稱金水河。源出陝西省合陽縣北部,東南流入黃河。

《詩·大雅·大明》:“在洽之陽,在渭之涘。”

阅读:1512

●洽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