迪
迪字的筆畫:8畫;
dí
ㄉ〡ˊ
〔《廣韻》徒歷切,入錫,定。〕
1.道;道理。
《書·大禹謨》:“惠迪吉,從逆兇,惟影響。”
孔傳:“迪,道也。順道吉,從逆兇。”
《楚辭·九章·懷沙》:“易初本迪兮,君子所鄙。”
蔣驥註:“謂變易其初時本然之道也。”
2.開導;引導。
《書·太甲上》:“旁求俊彥,啟迪後人。”
孔傳:“開道後人,言訓誡。”
宋葉適《湖州勝賞樓記》:“夫豈娛於耳目之狹者易徇,而迪於心誌之廣者難親耶?”
《明史·忠義傳六·祝萬齡》:“崇禎初,用薦起黃州知府,集諸生定惠書院,迪以正學。”
3.作;動。
《書·多方》:“爾乃迪屢不靜,爾心未愛。”
孫星衍疏:“迪者,《釋詁》雲‘作也’;屢,俗字,當為婁……迪屢猶言屢迪。汝數作不靜,汝心無愛順之意。”
《隸釋·漢沛相楊統碑》:“直南蠻蠢迪,王師出征。”
4.行,出走。
《書·微子》:“商其淪喪,我罔為臣僕,詔王子出迪。”
孔穎達疏:“商其沒亡喪滅,我無所為人臣僕,言不可別事他人,心欲諫,取死也。我教王子出奔於外。”
孫星衍疏:“迪者,行也。”
5.蹈行,實行。
《書·臯陶謨》:“允迪厥德,謨明弼諧。”
孔傳:“迪,蹈。”
孔穎達疏:“為人君者當信實蹈行。”
漢揚雄《法言·先知》:“為國不迪其法,而望其效,譬諸筭乎!”李軌註:“迪,蹈。夫算者,不運籌策不能定其數;治國者,不蹈法度不能致其治。”
宋王安石《翰林學士王珪轉官加食邑制》:“秉哲迪義,士民所望。”
6.進用,任用。
《書·牧誓》:“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。”
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六:“《史記·周本紀》‘不迪’作‘不用’,迪為‘不用’之用。”
《詩·大雅·桑柔》:“維此良人,弗求弗迪。”
毛傳:“迪,進也。”
鄭玄箋:“國有善人,王不求索,不進用之。”
7.順從。
《書·大誥》:“爽邦由哲,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。”
吳國泰曰:“迪,假作由。由者,從也。從者,順也。故迪猶順也。知者,識也。‘迪知上帝命’者,言蓋以此十人順識上帝命也。”見《經傳釋詞臆正》。
8.繼承;承襲。
《漢書·敘傳下》:“漢迪於秦,有革有因。”
宋陸佃《〈鶡冠子〉序》:“其道踳駁,著書初本黃老,而末流迪於刑名。”
9.助詞。用於句首或句中。
《書·盤庚中》:“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。”
《書·立政》:“古之人迪惟有夏。”參閱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六。
10.姓。
明有迪漆。見明顧起元《客座贅語·僻姓》。
阅读:120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