教
教字的筆畫:11畫;
I
jiào
ㄐ〡ㄠˋ
〔《廣韻》古孝切,去效,見。〕
1.教育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謹庠序之教,申之以孝悌之義。”
唐韓愈《祭十二郎文》:“當求數頃之田於伊潁之上,以待餘年。教吾子與汝子幸其成,長吾女與汝女待其嫁:如此而已。”
清章學誠《文史通義·原學上》:“教也者,教人自知適當其可之準,非教之舍己而從我也。”
2.教導;指點。
漢司馬遷《報任少卿書》:“教以順於接物,推賢進士為務。”
宋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昨日蒙教,竊以為與君實遊處相好之日久,而議事每不合,所操之術多異故也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促織》:“成反復自念,得無教我獵蟲所耶?”
3.告訴。
《呂氏春秋·貴公》:“此大事也,願仲父之教寡人也。”
高誘註:“教猶告也。”
唐韓愈《柳州羅池廟碑》:“於是老少相教語,莫違侯令。”
4.教練;訓練。
《論語·子路》:“以不教民戰,是謂棄之。”
何晏集解引馬融曰:“言用不習之民,使之攻戰,必破敗,是謂棄之。”
《呂氏春秋·簡選》:“統率士民,欲其教也。”
高誘註:“教,習也。”
宋蘇軾《教戰守策》:“天下果未能去兵,則其一旦將以不教之民而驅之戰。”
5.政教;教化。
《商君書·更法》:“前世不同教,何古之法?”唐韓愈《原道》:“今也,舉夷狄之法,而加之先王之教之上,幾何其不胥而為夷也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二》:“聖人之立教,欲人為善而已。”
6.文體的一種。為官府或長上的告諭。
三國魏曹操《與王修書》:“故與君教。”
南朝梁任昉《文章緣起·教》:“漢京兆尹王尊出教告屬縣。”
《梁書·文學傳下·劉杳》:“在縣清潔,人有饋遺,一無所受,湘東王發教褒稱之。”
宋蘇軾《答謝民師書》:“所示書教及詩賦雜文,觀之熟矣。”
清吳偉業《贈家園次湖州守五十韻》:“教出漁租減,詩成紙價增。”
7.指宗教。
《新唐書·後妃傳上·文德長孫皇後》:“佛、老異方教耳。”
元李翀《日聞錄》:“教一也,亦分為三,曰天臺教,曰賢首教,曰華嚴教。”
《官場現形記》第五十回:“一吃了教,另外有教士管他,地方官就管他不著。”
8.通“效”。相仿。
《韓非子·難勢》:“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,至於南面而王天下,令則行,禁則止。”
陳奇猷集釋:“教,借為效……堯教於隸屬而民不聽,謂堯與隸屬相仿則民不聽其令也。”
9.通“珓”。占蔔吉兇的用具。
南朝梁宗懍《荊楚歲時記》:“擲教於社神,以占來歲豐儉。或折竹以蔔。教以桐為之,形如小蛤。”參閱宋程大昌《演繁露·蔔教》、宋葉夢得《石林燕語》卷一10.通“較”。比較。
《宣和遺事》前集:“那人眉勢教大!”
II
jiāo
ㄐ〡ㄠ
〔《廣韻》古肴切,平肴,見。〕
1.把知識或技能傳授給人。
《左傳·襄公三十一年》:“教其不知,而恤其不足。”
《玉臺新詠·古詩〈為焦仲卿妻作〉》:“十三教汝織,十四能裁衣。”
唐韓愈《曹成王碑》:“王親教之摶力、勾卒、嬴越之法。”
趙樹理《小二黑結婚》五:“當他六歲時候,他爹就教他識字。”
2.使;令;讓。
《墨子·非儒下》:“勸下亂上,教臣殺君,非賢人之行也。”
《史記·淮陰侯列傳》:“若教韓信反,何冤?”唐王昌齡《出塞》詩之一:“但使龍城飛將在,不教胡馬度陰山。”
宋周邦彥《玉樓春》詞:“酒邊誰使客愁輕,帳底不教春夢到。”
3.猶給。
唐李賀《大堤曲》:“青雲教綰頭上髻,明月與作耳邊璫。”
張相曰:“此‘教’字與‘與’字互文,教綰,猶雲給綰也。”見《詩詞曲語辭彙釋》卷一。
宋陸淞《瑞鶴仙》詞:“待歸來、先指花梢教看,卻把心期細問。”
4.猶能。
宋晏幾道《虞美人》詞之三:“羅衣著破前香在,舊意誰教改?”張相曰:“此教字為能義,誰教,猶雲那能也。”見《詩詞曲語辭彙釋》卷一。
宋劉鎮《感皇恩·壽趙路公八十》詞:“好景良辰,滿堂和氣,唱箇新詞管教美。”
5.猶得。
宋柳永《集賢賓》詞:“爭似和鳴偕老,免教斂翠啼紅。”
宋周邦彥《醉桃源》詞:“若教隨馬逐郎行,不辭多少程。”
張相曰:“若教,若得也。”見《詩詞曲語辭彙釋》卷一。
6.差;減。
《敦煌變文集·維摩詰經講經文》:“我也深知你見解,酌度你根幾(基),與維摩不教些些,為甚如今謙退?”蔣禮鴻通釋:“這是如來說光嚴童子的見解和根基不比維摩差,或不減於維摩。”
7.病愈。
《敦煌變文集·父母恩重經講經文》:“女男得病阿娘憂,未教終須血淚流。”
蔣禮鴻通釋:“‘未教’的‘教’和‘病交’的‘交’都是病愈的意思。”
阅读:3859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