嘔心瀝血
【成語】:嘔心瀝血
【拼音】:ǒu xīn lì xuè
【解釋】:嘔:吐;瀝:一滴一滴。比喻用盡心思。多形容為事業、工作、文藝創作等用心的艱苦。
【出處】:唐·李商隱《李長吉小傳》:“是兒要當嘔出心乃已爾。”唐·韓愈《歸彭城》詩:“刳肝以為紙,瀝血以書辭。”
【示例】:~,謳歌社會主義,受到群眾的歡迎。 ★臧克家《老舍永在》
【近義詞】:煞費苦心、挖空心思
【反義詞】:無所用心、粗制濫造
【語法】:作謂語、定語、狀語;用於教師等
【英文】:exert one's utmost effort work one's heart out
【日文】:心血(しんけつ)を註(そそ)ぐ,彫心(ちょうしん)る骨(こつ)
【德文】::sich das Hirn zermartern
【成語故事】:唐朝詩人李賀不願暴露他的皇室遠親身分,隻身參加科舉做了小官。他在詩歌上卻花費了全部的精力與心血,他經常命書童背一個袋子裝他路上偶得的詩句,他的“長歌破衣襟,短歌斷白發”堪稱他治學的寫照,他母親認為他是在吐心
形容費盡心思和精力。
葉聖陶《未厭集·抗爭》:“啊,我的舞臺,幾年來在這裏演嘔心瀝血的戲,現在被攆下來了!”陳登科《風雷》第一部第三三章:“到那時,他們回想到本階級的前輩,是怎樣嘔心瀝血地勸導他們迷途知返……他們也許會傷心痛哭,至死不忘。”
《人民文學》1978年第5期:“為了這支隊伍的建設和提高,魯迅先生真是嘔心瀝血,耗盡了畢生精力。”
阅读:2842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