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辟

辟字的筆畫:13畫;

(參見闢)

I

ㄆ〡ˋ

〔《廣韻》芳辟切,入昔,滂。〕

〔《廣韻》房益切,入昔,並。〕

1.法,法度。

《詩·小雅·雨無正》:“如何昊天,辟言不信。”

毛傳:“辟,法也。”

《管子·宙合》:“故諭教者取辟焉。”

尹知章註:“辟,法也,取為規矩也。”

《尚書大傳》卷四:“宮室中度,衣服中制,犧牲中辟,殺者中死,割者中理。”
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諸侯有不睦者,甫侯言於王,作脩刑辟。”

2.特指刑法。

《左傳·昭公六年》:“夏有亂政而作《禹刑》,商有亂政而作《湯刑》,周有亂政而作《九刑》。三辟之興,皆叔世也。”

杜預註:“言刑書不起於始盛之世。”

漢桓寬《鹽鐵論·周秦》:“故立法制辟,若臨百仞之壑,握火蹈刃,則民畏忌而無敢犯禁矣。”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十四:“天下有重典而不為酷者,懲一儆百,辟以止辟是也。”

3.罪;罪過。

《左傳·僖公二十三年》:“冬,懷公執狐突曰:‘子來則免。’對曰:‘子之能仕,父教之忠,古之制也。策名委質,貳乃辟也。’”杜預註:“辟,罪也。”

《國語·周語上》:“陰陽分布,震雷出滯。土不備墾,辟在司寇。”

韋昭註:“辟,罪也。”

唐柳宗元《與呂恭論墓中石書書》:“聖人有制度,有法令,過則為辟。”

清黃六鴻《福惠全書·刑名·圖賴》:“賣屍者比照開棺擬之重辟,則庶知所警矣。”

4.刑罰。

《書·呂刑》:“墨辟疑,赦,其罰百鍰。”

孔傳:“墨刑疑,則赦。”

《左傳·襄公二十五年》:“先王之命,唯罪所在,各致其辟。”

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貴寵之臣,眾所屬抑,其有愆尤,上下知之。裒美譏惡,有心皆同,故怨讟溢乎四海,神明降其禍辟也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宋仁宗慶曆四年》:“按察將命者,悉為苛刻,構織罪端,奏鞫縱橫,以重多辟。”

5.特指處死刑。

宋範仲淹《宋故同州觀察使李公神道碑銘》:“蓋殺人者一,餘四人,掩其骸爾,安可盡辟乎。”

6.治理。

《書·金縢》:“我之弗辟,我無以告我先王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辟,治也。”

《左傳·文公六年》:“宣子於是乎始為國政,制事典,正法罪,辟獄刑,董逋逃,由質要,治舊洿,本秩禮,續常職,出滯淹。”

杜預註:“辟,猶理也。”

7.取法;效法。

《逸周書·祭公》:“天子自三公上下辟於文武,文武之子孫大開方封於下土。”

8.開;打開。

《儀禮·士喪禮》:“主人即位,辟門。”

鄭玄註:“辟,開也。凡廟門有事則開,無事則閉。”

《國語·晉語五》:“﹝靈公﹞使鉏麑賊之,晨往,則寢門辟矣。”
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山魈》:“註念間,風聲漸近居廬,俄而房門辟矣。”

9.開墾;拓荒。

《管子·五行》:“春辟勿時,苗足本。”

尹知章註:“春當耕闢,無得不及時也。”

《荀子·王制》:“辟田野,實倉廩,便備用。”

《史記·範雎蔡澤列傳》:“墾草入邑,辟地殖穀。”

宋王安石《風俗》:“田畝辟,則民無饑矣。”

10.開拓;開闢。

《詩·大雅·召旻》:“昔先王受命,有如召公,日辟國百裏,今也日蹙國百裏。”

毛傳:“辟,開。”

《詩·大雅·江漢》:“江漢之滸,王命召虎:式辟四方,徹我疆土。”

鄭玄箋:“王於江漢之水上命召公,使以王法征伐開辟四方,治我疆界於天下。”

11.周圍。

《靈柩經·腸胃》:“廣腸傳脊以受迴腸,左環葉脊上下,辟大八寸,徑二寸。”

12.守禦。參見“辟宮”。

13.乍進乍退貌。參見“辟旋”、“盤辟”。

14.批駁;駁斥。

宋王安石《答司馬諫議書》:“辟邪說,難任人,不為拒諫。”

嚴復《辟韓》:“韓子一概辭而辟之,則不思之過耳。”

魯迅《二心集·關於〈唐三藏取經詩話〉的版本》:“我先前作《中國小說史略》時,曾疑此書為元槧,甚招收藏者德富蘇峰先生的不滿,著論辟謬,我也略加答辨,後來收在雜感集中。”

15.透徹。參見“精辟”。

16.鄙視。

《左傳·哀公七年》:“魯弱晉而遠吳,馮恃其眾,而背君之盟,辟君之執事,以陵我小國。”

杜預註:“辟,陋也。”

17.幽僻;偏僻。

《楚辭·離騷》:“扈江離與辟芷兮,紉秋蘭以為佩。”

朱熹集註:“辟,幽也。芷亦香草,生於幽僻之處。”

《漢書·西域傳上·婼羌》:“﹝婼羌國﹞去陽關千八百裏,去長安六千三百裏,辟在西南,不當孔道。”

《漢書·蕭何傳》:“何買田宅必居窮辟處,為家不治垣屋。”

顏師古註:“辟讀如僻,僻,隱也。”

18.邪僻。

《禮記·王制》:“命市納賈,以觀民之所好惡,誌淫好辟。”

鄭玄註:“民之誌淫邪,則其所好者不正。”

《管子·乘馬》:“民之生也,辟則愚,閉則類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管子一》:“言民之性,入乎邪辟則愚,由乎中正則善也。”

19.邊,側。

《左傳·莊公二十一年》:“鄭伯享王於闕西辟,樂備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辟,是旁側之語也。”

20.偏斜;傾斜。

三國魏曹操《軍令》:“始出營,豎矛戟,舒幡旗,鳴鼓。行三裏,辟矛戟,結幡旗,止鼓。”參見“辟咡”。

21.偏執;偏激。

《論語·先進》:“柴也愚,參也魯,師也辟,由也喭。”

楊伯竣註引黃式三《論語後案》:“辟讀若《左傳》‘闕西辟’之辟,偏也。以其誌過高而流於一偏也。”

清魏源《再書〈宋名臣言行錄〉後》:“太原閻百詩曰:‘近日文人議論之愎之辟,未有甚於楊用修者也。

用修最不喜朱子,以不喜朱故,遂並濂、洛、關、涑諸儒擯勿道;以不喜朱故,遂並宋一代文章、事業、議論擯勿道。’”

22.有偏向,偏面。

《禮記·大學》:“所謂齊其家在脩其身者:人之其所新愛而辟焉,之其所賤惡而辟焉,之其所畏敬而辟焉,之其所哀矜而辟焉,之其所敖惰而辟焉。故好而知其惡,惡而知其美者,天下鮮矣!”

23.細小。

24.不符,有差錯。參見“辟名”。

25.工作的程限。

《周禮·地官·鄉師》:“以攷司空之辟,以逆其役事。”

鄭玄註:“辟,功作章程;逆猶鉤考也。”

賈公彥疏:“辟謂功程,司空主役作,故將此役要以鉤考司空之功程……功作之事,日日錄其程限,謂之章程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辟,婢亦反。”

林尹今註:“凡工事必有一定之計劃與進度,此謂按其實際進度而鉤考其役事也。”

26.對庸賤者或商人的鄙稱。

章炳麟《新方言·釋言》:“《方言》:‘凡罵庸賤或謂之辟。辟,商人醜稱也。’今川東謂醜而庸賤者為辟。”

27.通“擗”。拍胸;捶胸。

《詩·邶風·柏舟》:“靜言思之,寤辟有摽。”

毛傳:“辟,拊心也。”

高亨註:“辟,讀為‘擗’。”

清顧炎武《文林郎貴州道監察禦史王君墓誌銘》:“每寤辟長歎,遂以得疾。”參見“辟踴”。

28.通“譬”。譬喻。

《楚辭·九章·惜往日》:“乘騏驥而馳騁兮,無轡銜而自載。乘氾泭以下流兮,無舟楫而自備。背法度而心治兮,辟與此其無異。”

洪興祖補註:“辟,喻也。與譬同。”

《明史·忠義傳三·張銓》:“辟之一身,遼東,肩背也;天下,腹心也。”

29.通“譬”。通曉。

《禮記·禮運》:“故聖人耐以天下為一家,以中國為一人者,非意之者,必知其情,辟於其義,明於其利,達於其患,然後能為之。”

30.通“譬”。

墨子提出的邏輯推理的方法之一。謂舉旁例以喻所說的論題。

《墨子·小取》:“辟也者,舉也物而以明之也。”

31.通“繴”。一種捕鳥獸的工具。

《楚辭·九章·惜誦》:“設張辟以娛君兮,願側身而無所。”
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餘編·楚辭》:“辟,疑與‘繴’同。”參見“辟陷”。

32.通“霹”。參見“辟歷”。

33.同“闢”。

II

ㄅ〡ˋ

〔《廣韻》必益切,入昔,幫。〕

1.天子;君主。

《書·洪範》:“惟辟作福,惟辟作威,惟辟玉食。臣無作福,作威,玉食。”

《詩·大雅·文王有聲》:“豐水東註,維禹之績;四方攸同,皇王維辟。”

鄭玄箋:“辟,君也。”

《後漢書·張衡傳》:“仲尼不遇,故論六經以俟來辟,恥一物之不知,有事之無範。”

《舊唐書·太宗紀下》:“末代已來,明辟蓋寡,靡不矜黃屋之尊,慮白駒之過,並多拘忌,有慕遐年。”

2.指就君王之位。參見“辟位”。

3.諸侯。

《書·周官》:“六服群辟,罔不承德。”

孔傳:“六服諸侯,奉承周德。”

《詩·大雅·假樂》:“百辟卿士,媚於天子。”

鄭玄箋:“百辟,畿內諸侯也。”

4.泛指臣下,職官。

漢張衡《西京賦》:“正殿路寢,用朝群辟。”

宋王庭珪《送胡邦衡之新州貶所》詩:“百辟動容觀奏牘,幾人回首愧朝班。”

明沈德符《野獲編·內閣三·貂帽腰輿》:“宰相為百辟師表。”

5.彰明;顯明。

《詩·大雅·抑》:“辟爾為德,俾臧俾嘉。”

馬瑞辰通釋:“‘辟爾為德’猶雲‘明爾德’也。”

《禮記·祭統》:“對揚以辟之。”

鄭玄註:“對,遂也;辟,明也。言遂揚君命以明我先祖之德也。”

《漢書·揚雄傳上》:“惟天軌之不辟兮,何純絜而離紛!”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漢書十三》:“天軌猶天道也。辟,明也。言天道不明,故使純絜之人遭此難也。”

6.徵召;薦舉。

《管子·輕重乙》:“滕魯之粟釜百,則使吾國之粟釜千;滕魯之粟四流而歸我,若下深谷者,非歲兇而民饑也。辟之以號令,引之以徐疾,施平其歸我若流水。”

馬非百新詮引安井衡曰:“辟,召也。”

《漢書·鮑宣傳》:“大司馬衛將軍王商辟宣,薦為議郎,後以病去。”

《舊唐書·韋思謙傳》:“古者取人,必先採鄉曲之譽,然後辟於州郡;州郡有聲,然後辟於五府;才著五府,然後昇之天朝。”
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孝宗淳熙三年》:“初,湯邦彥敢為大言,虞允文深器之。

允文出為四川宣撫也,辟邦彥以行。”

清馮桂芬《莊年丈七十壽序》:“唐時方鎮得自辟幕職。”

7.績麻。參見“辟纑”。

8.聚集。

《史記·扁鵲倉公列傳》:“夫悍藥入中,則邪氣辟矣,而宛氣愈深。”

司馬貞索隱:“辟音必亦反,猶聚也。”參見“辟萃”。

9.除去;消除。

《詩·大雅·皇矣》:“啟之辟之,其檉其椐。”

朱熹集傳:“啟、辟,芟除也。”

《墨子·尚賢上》:“故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,有能則舉之,無能則下之,舉公義,辟私怨,此若言之謂也。”

《楚辭·遠遊》:“風伯為余先驅兮,氛埃辟而清涼。”

王逸註:“掃除之也。”

漢陸賈《新語·慎微》:“除天下之患,辟殘賊之類。”

10.特指驅除。

《呂氏春秋·舉難》:“桓公郊迎客,夜開門,辟任車。”

陳奇猷校釋引楊樹達曰:“‘辟’與《孟子》‘行辟人可也’之‘辟’同。

《小爾雅·廣言》雲:‘辟,除也。’”

11.退避;躲避。

《左傳·僖公二十八年》:“師直為壯,曲為老。豈在久乎?微楚之惠不及此,退三舍辟之,所以報也。”

《孟子·滕文公下》:“古者不為臣不見。

段幹木踰垣而辟之,池柳閉門而不納,是皆已甚;迫,斯可以見矣。”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九:“六月,進圍賊陳家壩,賊傾巢死鬥,不辟銃砲。”

12.避免;防止。

《墨子·辭過》:“室高足以辟潤濕,邊足以圉風寒。”

《隸釋·漢楚相孫叔敖碑》:“辟患害於無刑。”

13.避忌。

《禮記·雜記下》:“唯父母之喪,不辟涕泣而見之。”
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郊祀》:“郊不辟喪,喪尚不辟,況他物。”

14.通“躄”。瘸腿。
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王梁、造父者,天下之善馭者也,不能以辟馬毀輿致遠。”

楊倞註:“辟,與‘躄’同。”

《淮南子·說山訓》:“畏馬之辟也不敢騎,懼車之覆也不敢乘,是以虛禍距公利也。”

15.通“椑”。內棺,貼身之棺。

《左傳·哀公二年》:“若其有罪,絞縊以戮,桐棺三寸,不設屬辟,素車樸馬,無入於兆,下卿之罰也。”

陸德明釋文:“屬,次大棺也……辟,親身棺也。”

16.通“壁”。墻壁。

《逸周書·時訓》:“小暑之日,溫風至,又五日,蟋蟀居辟。”

朱右曾校釋:“蟋蟀生土中,有翼而未能飛,但居壁上。辟、壁同。”參見“辟帶”。

17.通“壁”。壁壘。

《左傳·成公二年》:“齊侯以為有禮。既而問之,辟司徒之妻也。”

杜預註:“辟司徒,主壘壁者。”

18.通“臂”。手臂。

唐賈島《送殷侍禦赴同州》詩:“猶來交辟士,事別偃林扃。”

19.通“臂”。臂狀物。

《墨子·備城門》:“城上二步一渠,渠立程,丈三尺,冠長十丈,辟長六尺。”

孫詒讓間詁:“辟,《備穴篇》正作臂,今移前。冠,蓋渠之首。臂,其橫出之木也。”

20.通“襞”。襞積。衣服上的褶子。參見“襞積”。

21.通“襞”。重複;反覆多次。

三國魏曹丕《建安諸序》:“魏太子丕造百辟寶劍,長四尺三寸,選茲良金,令彼國工,精而鍊之,至於百辟。”

《文選·張協〈七命〉》:“楚之陽劍,歐冶所營……銷踰羊頭,鏷越鍛成。乃鍊乃鑠,萬辟千灌。”

李善註:“辟,謂叠之。”

22.通“襞”。摺叠。

北魏賈思勰《齊民要術·雜說》:“以竿掛油衣,勿辟藏。”

石聲漢註:“辟字……即摺叠的意思。”

23.通“襞”。閉合。

《莊子·田子方》:“心困焉而不能知,口辟焉而不能言。”

陸德明釋文引司馬彪曰:“辟,卷不開。”

24.通“嬖”。逢迎,邀寵。

《書·冏命》:“慎簡及僚,無以巧言令色,便辟側媚。”

蔡沈集傳:“辟者,避人之所惡。”

25.通“璧”。參見“辟雍”、“辟廱”。

26.通“弼”。輔佐。參見“辟拂”。

27.通“卑”。參見“辟耳”。

III

ㄇ〡ˇ

〔《集韻》母婢切,上紙,明。〕

通“弭”。

停止;平息。

《禮記·郊特牲》:“祭有祈焉,有報焉,有由辟焉。”

鄭玄註:“辟讀為弭,謂弭災兵、遠罪疾也。”

IV

ㄅㄛˋ

〔《集韻》博厄切,入麥,幫。〕

通“擘”。

1.(用刀、剪等)分開。

《禮記·喪服大記》:“絞一幅為三,不辟。”

孔穎達疏:“辟,擘也……古字假借,讀辟為‘擘’也。”

2.分別;區別。

《晏子春秋·問下二》:“昔吾先君桓公,善飲酒窮樂,食味方丈,好色無別辟,若此,何以能率諸侯以朝天子乎?”於省吾《雙劍誃諸子新證·晏子春秋二》:“好色無別辟,即好色無分別之義。”

V

ㄆ〡ˊ

〔《集韻》賓彌切,平支,並。〕

通“紕”。

織物邊緣的裝飾。

《禮記·玉藻》:“而素帶,終辟。”

鄭玄註:“辟讀如裨冕之裨,裨謂以繒采飾其側。”

阅读:5819

●辟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