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洫

洫字的筆畫:9畫;

I

ㄒㄩˋ

〔《廣韻》況逼切,入職,曉。〕

亦作“淢”。

1.古代井田制,成和成之間的水道。後泛指田間的水溝。

《周禮·考工記·匠人》:“九夫為井,井間廣四尺,深四尺,謂之溝。方十裏為成,成間廣八尺,深八尺,謂之洫。”

《左傳·襄公十年》:“子駟為田洫。”

杜預註:“洫,田畔溝也。”

宋王安石《洪範傳》:“土言稼穡,則水之井洫,火之爨冶,木、金之為械器,皆可知也。”

2.護城河。

《文選·張衡〈東京賦〉》:“謻門曲榭,邪阻城洫。”

薛綜註:“洫,城下池。”

《舊五代史·晉書·張廷薀傳》:“廷薀首率勁兵百餘輩,踰洫坎城而上,守陴者不能禦,尋斬關延諸軍入焉。”

3.通水渠道。

《後漢書·鮑昱傳》:“昱乃上作方梁石洫,水常饒足,灌田倍多。”

李賢註:“洫,渠也。以石為之,猶今之水門也。”

4.使空虛。

《管子·小稱》:“是以長者斷之,短者續之,滿者洫之,虛者實之。”

尹知章註:“洫,虛也。”

5.敗壞。

《莊子·則陽》:“與世偕行而不替,所行之備而不洫。”

王先謙集解:“與物偕行而無所替廢,所行皆備而無所敗壞。”

6.昏惑,迷亂。

《莊子·齊物論》:“其厭也如緘,以言其老洫也。”

7.見“洫洫”。

II

〡ˋ

〔《集韻》弋質切,入質,以。〕

1.通“溢”。滿而外流。引申為過度,超過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經法·四度》:“聲洫(溢)於實,是胃(謂)滅(滅)名。”

2.通“溢”。自滿。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十六經·行守》:“驕洫(溢)好爭,陰謀不羊(祥)。”

3.通“鎰”。古計量單位。二十兩,一說二十四兩。

銀雀山漢墓竹簡《孫子兵法》:“勝兵如以洫(鎰)稱朱銖,敗兵如以朱(銖)稱洫(鎰)。”

阅读:1173

●洫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