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頗

頗字的筆畫是:11畫

簡體頗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頗字筆畫:14畫。

(頗,頗)

I

ㄆㄛ

〔《廣韻》滂禾切,平戈,滂。〕

〔《廣韻》普火切,上果,滂。〕

〔《廣韻》普過切,去過,滂。〕

1.偏頗,不平正。

《左傳·昭公十二年》:“昭子朝而命吏曰:‘婼將與季氏訟,書辭無頗。’”杜預註:“頗,偏也。”

漢揚雄《太玄·爭》:“陽氣氾施,不偏不頗。”

唐韓愈《石鼓歌》:“剜苔剔蘚露節角,安置妥帖平不頗。”

魯迅《墳·文化偏至論》:“文明無不根舊跡而演來,亦以矯往事而生偏至,緣督校量,其頗灼然,猶孑與躄焉耳。”

2.邪佞。

《書·多方》:“爾乃惟逸惟頗,大遠王命。”

孫星衍疏:“頗者,《廣雅·釋詁》雲:邪也。”

唐韓愈《行箴》:“行也無邪,言也無頗。”

明方孝孺《雜詩四首贈林嘉猷》之二:“致用貴不頗,篤守在不移。繇來賢哲事,皆本純粹資。”

3.斜。

唐孟郊《君子勿鬱鬱士有謗毀者作詩以贈之》:“良玉燒不熱,直竹文不頗。”參見“頗緣”。

4.偏近。

《素問·奇病論》:“病在太陰,其盛在胃,頗在肺,病名曰厥,死不治。”
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持素持篇》:“案古人止五脈,沈緊浮遲躁盛微細,乃評論之名,歸之五脈,大數近於某,則曰頗於某。”

5.偏差,過失。

唐牛肅《紀聞·牛騰》:“口不妄談,目不妄視,言無偽,行無頗。”參見“頗迴”。

6.少數。

《史記·酷吏列傳》:“其頗不得,失之旁郡國。”

明高啟等《病柏聯句》:“死色見已深,生意存猶頗。”

7.略微;稍微。

《史記·劉敬叔孫通列傳》:“臣願頗采古禮,與秦儀雜就之。”
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誡兵》:“然而每見文士,頗讀兵書,微有經略。”

王利器集解:“頗與下句微對文,亦微少義。”

宋洪邁《夷堅甲誌·恩稚所稚院》:“自恐不能永,頗料理後事,戒其子遍謁鄉人之在朝者。”

清孔尚任《桃花扇·截磯》:“晚生與他頗有一面,情願效力。”

8.大抵,大致。

《周書·庾信傳》:“唯王裒頗與信相埒,自餘文人,莫有逮者。”

9.甚;很。

《漢書·王商傳》:“商為外戚重臣輔政,推佑太子,頗有力焉。”

《三國誌·魏誌·曹仁傳》:“太祖之破袁術,仁所斬獲頗多。”

《水滸傳》第九八回:“宋江見說這段情由,頗覺淒慘。”

巴金《秋》六:“這幾句話頗使覺新感動。”

10.皆;悉。
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薛歲不入,民頗不與其息。”

明宋濂《題江南八景圖後》:“頗觀卷中舊題,始於宋嘉熙二年戊戌,至今國朝洪武四年辛亥,已歷一百三十四年。”

11.既,已。

《史記·衛將軍驃騎列傳》:“遲明,行二百餘裏,不得單於,頗捕斬首虜萬餘級,遂至窴顏山趙信城,得匈奴積粟食軍。”

南朝宋謝靈運《擬魏太子“鄴中集”詩·劉楨》:“既覽古今事,頗識治亂情。”

唐杜甫《惡樹》詩:“幽陰成頗雜,惡木剪還多。”

12.就,便,於是。

《漢書·陳湯傳》:“﹝匈奴﹞百餘騎馳赴營,﹝漢﹞營皆張弩持滿指之,騎行卻。頗遣吏士射城門騎步兵,﹝匈奴﹞騎步兵皆入﹝郅支城﹞。”

明徐光啟《甘藷疏序》:“同誌者或不遠千裏而致,耕穫菑畬,時時利賴其用,以此持論頗益堅。”

13.與“不”、“無”、“否”等配合,表示疑問。

三國魏曹丕《與吳質書》:“頃何以自娛,頗復有所述造不?”唐段成式《酉陽雜俎·諾臯記下》:“其婢小碧自外來,垂手緩步,大言:‘劉四頗意平昔無?’”清錢泳《履園叢話·夢幻·夢董思翁》:“叟曰:‘欲識吾居,頗憶我所書經否?’”黃遠庸《政界內形記(其二)》:“記者無法,乃直截簡當問:‘唐總理近日頗晤外國公使否?昭時除借款外,頗及他事否?’魏君莞然曰:‘見過見過。’”

14.通“詖”。參見“頗險”。

15.見“頗黎”。

II

ㄆㄛˇ

〔《廣韻》普火切,上果,滂。〕

通“叵”。

不可。

《敦煌變文集·降魔變文》:“過去百千諸物,皆曾止住其中,說法度人,量塵沙而頗算(算)。”

蔣禮鴻通釋:“‘頗’、‘叵’兩個字都音普火切,所以‘頗’可以借作‘叵’。”參見“頗奈”。

III

ㄆㄛˋ

〔《廣韻》普過切,去過,滂。〕

姓。

明有頗廷相。見《明史·張承廕傳》。

IV

ㄆ〡ˊ

〔《集韻》蒲糜切,平支,並。〕

通“彼”。

參見“頗我”。

阅读:985

●頗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