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
天字的筆畫:4畫;
tiān
ㄊ〡ㄢ
〔《廣韻》他前切,平先,透。〕
1.人的頭頂。
《山海經·海外西經》:“刑天與帝至此爭神,帝斷其首,葬之常羊之山,乃以乳為目,以臍為口,操幹戚以舞。”
郭璞註:“是為無首之民。”
袁珂註:“‘刑天’蓋即斷首之意。”
2.古代的墨刑。
3.天空。
《詩·唐風·綢繆》:“綢繆束薪,三星在天。”
《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天油然作雲,沛然下雨,則苗浡然興之矣。”
南朝宋謝靈運《初去郡》詩:“野曠沙岸淨,天高秋月明。”
前蜀韋莊《菩薩蠻》詞:“春水碧於天,畫船聽雨眠。”
老舍《駱駝祥子》十八:“北邊的半個天烏雲如墨,仿佛有什麽大難來臨。”
4.古人以天為萬物主宰者。
《書·泰誓上》:“天佑下民,作之君,作之師。”
《論語·八佾》:“獲罪於天,無所禱也。”
《左傳·宣公四年》:“君,天也,天可逃乎?”唐韓愈《元和聖德詩》:“天錫皇帝,為天下主。”
清紀昀《閱微草堂筆記·灤陽消夏錄五》:“人心以為神,天亦必以為神矣。”
5.迷信的人指神仙等所住的地方。
6.稱君王。
宋樂史《楊太真外傳》:“虢國不施粧粉,自衒美豔,常素面朝天。”
清葉廷琯《吹網錄·寧古塔紀略》:“又言洎乎《長白山賦》入,天心嗟歎,溫詔下頒。”
7.以之尊稱父母或夫。
《詩·鄘風·柏舟》“母也天隻”毛傳:“天謂父也。”
清蒲松齡《聊齋誌異·白於玉》:“遠近無不知兒身許吳郎矣,今改之,是二天也。”
8.依靠對象;賴以生存、不可或缺之事物。
《儀禮·喪服》:“夫者,妻之天也。”
《史記·酈生陸賈列傳》:“王者以民人為天,而民人以食為天。”
9.命運;天意。
《孟子·梁惠王下》:“吾之不遇魯侯,天也。”
唐韓愈《送湖南李正宗序》:“離十三年,幸而集處得燕而舉一觴相屬,此天也,非人力也。”
《水滸傳》第六一回:“挑著個紙招兒,上寫著:‘講命談天,卦金一兩。’”
10.我國古代唯心主義哲學稱世界的精神本原。
《孟子·盡心上》:“盡其心者,知其性也;知其性,則知天矣。”
朱熹集註:“心者,人之神明,所以具眾理而應萬事者也。性則心之所具之理,而天又理之所從以出者也。”又以天為精神實體。
清劉大櫆《天道中》:“天者,何也?吾之心而已矣。”
11.古人指日月星辰運行、四時寒暑交替、萬物受其覆育的自然之體。
《莊子·大宗師》:“知天之所為者,知人之所為者,至矣。”
成玄英疏:“天者,自然之謂……天之所為者,謂三景晦明,四時生殺,風雲舒捲,雷雨寒溫也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自然》:“天地合氣,萬物自生,猶夫婦合氣,子自生矣。”
漢王充《論衡·自然》:“天者,普施氣萬物之中。”
唐劉禹錫《天論》:“天之所能者,生萬物也。”
清戴震《原象》:“日之發斂,以赤道為中。月之出入,以黃道為中。此天所以有寒暑進退,成生物之功也。”
12.天然,天生。
《莊子·秋水》:“牛馬四足,是謂天。”
唐元稹《論教本書》:“且夫周成王,人之中才也,近管蔡則讒入,有周召則義聞,豈可謂天聰明哉?然而克終於道者,得不謂教之然耶?”宋羅大經《鶴林玉露》卷九:“楊誠齋雲:古人之詩,天也;後世之詩,人焉而已。此論得之。”
13.指天性與生命。
《呂氏春秋·本生》:“故聖人之制萬物也,以全其天也。”
元麻革《題李氏寓酒軒》詩:“古來賢達士,以酒全其天。”
清梁章鉅《歸田瑣記·曼雲先兄家傳》:“中年,自以生性卞急,欲託琴德,以自養其天。”
14.天時,指天氣、季節等。
《孫子·計》:“天者,陰陽、寒暑、時制也。”
唐杜甫《佳人》詩:“天寒翠袖薄,日暮倚修竹。”
南唐張泌《浣溪沙》詞:“小市東門欲雪天,眾中依約見神仙。”
老舍《老張的哲學》第三:“天熱,多休息休息。”
15.一晝夜的時間,有時專指白天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:“匡超人背著行李,走了幾天旱路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四回:“大長的天,也是白閑著,幫幫我,又解了悶兒。”如:月小三十天,月大三十一天;明天;每天。
16.一天裡的某一段時間。
《二刻拍案驚奇》卷十八:“約莫一更多天,然後睡了。”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四回:“趕到那裏大約天也就是時候了。”
17.位置在頂部的,淩空架設的。如:天棚、天窗、天線、天橋。
18.極;最。
老舍《茶館》第三幕:“畫的天好,當不了飯吃啊!”
19.方言。東北計算土地的單位,十畝為一天。
20.姓。
漢有天高。
阅读:6053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