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k8.org > 漢字/字典 > 界

界字的筆畫:9畫;

jiè

ㄐ〡ㄝˋ

〔《廣韻》古拜切,去怪,見。〕

1.地界;邊界。

《詩·周頌·思文》:“無此疆爾界,陳常於時夏。”

《孟子·公孫醜下》:“域民不以封疆之界,固國不以山谿之險。”

《史記·周本紀》:“入界,耕者皆讓畔,民俗皆讓長。”

唐韓愈《送水陸運使韓侍禦歸所治序》:“令各就高為堡,東起振武,轉而西,過雲州界,極於中受降城,出入河山之際。”

陳毅《讓兩淮》詩:“運河不是鴻溝界,會見狂潮捲地來!”

2.界限;範圍。

《荀子·禮論》:“求而無度量分界,則不能不爭。”

《後漢書·馬融傳》:“奢儉之中,以禮為界。”

李賢註:“界,猶限也。”

晉陶潛《感士不遇賦》:“悼賈傅之秀朗,紆遠轡於促界。”

3.邊沿。

漢劉向《九嘆·離世》:“立江界而長吟兮,愁哀哀而累息。”

4.接界;接連。

《戰國策·齊策三》:“三國之與秦壤界而患急,齊不與秦壤界而患緩。”

姚宏註:“界,比也。”

《史記·匈奴列傳》:“於是匈奴得寬,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。”

晉陸機《齊謳行》:“東被姑尤側,南界聊攝城。”

梁啟超《中國地理大勢論》:“夫淮域所以能獨占優勝者何也?其東通海,其北界河,其南控江,其地理之適於開化,蓋天然矣。”

5.分劃。

晉孫綽《遊天臺山賦》:“赤城霞起而建標,瀑布飛流以界道。”

前蜀韋莊《天仙子》詞:“恨重重,淚界蓮腮兩線紅。”

元張可久《落梅風·秋望》曲:“盼來書玉人憔悴死,界青天雁飛一字。”

清惲敬《東路記》:“其西南隱然浮一峰,雲氣界為三成,如仙嶠搖漾不可測。”

6.隔開。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六:“﹝朝鮮﹞與盛京僅界鴨綠一江。”

《兒女英雄傳》第二四回:“佛堂後面一座土石相間的大土山界了內外。”

7.離間。

《漢書·揚雄傳下》:“範雎,魏之亡命也……界涇陽抵穰侯而代之,當也。”

顏師古註引蘇林曰:“界,間其兄弟使疏。”

8.猶臨。靠近;對著。

宋孫光憲《清平樂》詞:“盡日目斷魂飛,晚窗斜界殘暉。”

宋林逋《小隱》詩:“月界曉窗琴嶽潤,竹搖秋機墨雲鮮。”

宋範成大《睡覺》詩:“漏箭聲中斷角哀,界窗猶有月徘徊。”

9.稱某一特殊的境域。

唐杜甫《觀薛稷少保書畫壁》詩:“畫藏青蓮界,書入金榜懸。”

《說嶽全傳》第一回:“乃是上界霹靂大仙下降,故此紅光異香,祥雲擁護。”

楊朔《用生命建設祖國的人們》:“咱不知道,怎麽這些同誌就像是天神下界,簡直天下無敵!”

10.指社會上按職業、工作、地位或性別等的不同而劃分的人群。

馮自由《辛亥革命貴州光復紀實》:“風聲所及,官紳兩界頓形恐慌。”

魯迅《且介亭雜文·〈看圖識字〉》:“隻要看近兩三年的出版界,給‘小學生’、‘小朋友’看的刊物,特別的多就知道。”如:學術界;工商界;婦女界。

11.指大自然中動物、植物、礦物等的最大類別。

魯迅《墳·人之歷史》:“界者,動、植之判也。”如:無機界;有機界。

12.書紙上的行格,上下框為欄,直行為界。參見“界行”。

13.指宋代發行紙幣“交子”三年一換的期限。每次發行交子有一定限額,以鐵錢為現金準備,三年兌現一次,換發新交子,稱為一界。

《宋史·食貨誌下三》:“真宗時,張詠鎮蜀,患蜀人鐵錢重,不便貿易,設質劑之法,一交一緡,以三年為一界而換之。六十五年為二十二界,謂之交子……界以百二十五萬六千三百四十緡為額。”

14.佛教語。猶範疇。特指空間,與“世”相對。

《楞嚴經》卷三:“汝識不遷,界從何立?”

《楞嚴經》卷四:“世為遷流,界為方位。汝今當知,東、西、南、北、東南、西南、東北、西北、上、下為界;過去、未來、現在為世。”

15.地質學名詞。指在整個地質年代某個“代”時期內形成的地層。如:太古界;元古界;古生界;中生界;新生界。

16.通“介”。披甲。參見“界乘”。

17.通“介”。倚仗。

《後漢書·班固傳下》:“子實秦人,矜誇館室,保界河山,信識昭襄而知始皇矣,惡睹大漢之雲為乎?”王念孫《讀書雜誌餘編·後漢書》:“界,讀為介。保、介,皆恃也。言恃河山之險以為固也。”

18.通“介”。居,處於。指處於二者之間。
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九:“時蓬溪界成都、重慶之間。”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《太平天國·幹王洪寶制》:“界此兩難之間,不得已,割下至尊至貴之大子耶蘇基督,由天降地。”

19.通“介”。量詞。相當於“個”。

20.通“屆”。至,到。參見“界滿”。

阅读:2172

●界(简体版)
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