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
有字的筆畫:6畫;
I
y·u
〡ㄡˇ
〔《廣韻》雲久切,上有,雲。〕
“久”的被通假字。“佑”的被通假字。
1.擁有;保有。與“無”相對。
《詩·大雅·瞻卬》:“人有土田,女反有之。人有民人,女覆奪之。”
《文子·守真》:“故能有天下者,必無以天下為也。”
元武漢臣《玉壺春》第一摺:“妾身有隨身的翠珠囊一枚,更有二十五輪香串一腕,與秀才權為信物。”
茅盾《子夜》四:“跟著雙橋鎮的日漸都市化,這李四的潛勢力也在一天一天膨脹。有‘土’斯有‘財’,便也有‘實力’。”
2.取得;占有。
《詩·周南·芣苡》:“采采芣苡,薄言有之。”
朱熹集傳:“有,既得之也。”
《史記·仲尼弟子列傳》:“孔子哭之慟,曰:‘自吾有回,門人益親。’”
《元史·世祖紀七》:“樞密院以其事聞,而降臣李諒亦訟立前殺其妻子,有其財物。”
清魏源《聖武記》卷一:“又遣兵收服長白之鴨淥江部,盡有其眾。”
3.具有;懷有。
《逸周書·常訓》:“天有常性,人有常順。”
《後漢書·賈復傳》:“聞其婦有孕,生女邪,我子娶之;生男邪,我女嫁之。”
唐韓愈《感二鳥賦》:“時始去京師,有不遇時之歎。”
明張居正《文華殿論奏》:“不過推調支吾,歸怨君上,何嘗有憂民之心。”
孫犁《尺澤集·讀蕭紅作品記》:“她對國家民族,是有強烈的責任感的。”
4.表示存在。
《詩·小雅·大東》:“東有啟明,西有長庚。”
唐韓愈《竹洞》詩:“竹洞何年有?公初斫竹開。”
元無名氏《殺狗勸夫》楔子:“[柳見旦科雲]嫂嫂,哥哥有麽?俺兄弟兩個將一瓶兒酒來,與哥哥上壽哩。”
清蔣士銓《香祖樓·蚓悔》:“[末上]李師父有麽?[醜下][中凈]高大叔來了,請坐。”
5.引申為活著。
元楊文奎《兒女團圓》第二摺:“[王獸醫雲]他去了多少時節?[正末唱]經今早過了十三載。[王獸醫雲]這人敢還有麽?”元無名氏《千裏獨行》第二摺:“則你那忠直勇烈依了你口,誰想這劉備張飛見在有。”
元無名氏《千裏獨行》第二摺:“嫂嫂,你不知俺哥哥兄弟,見在古城,有哩。”
6.用作應答之詞。多用於卑者對尊者、下級對上級。
元武漢臣《老生兒》第二摺:“[正末雲]引孫![引孫雲]您孩兒有。”
元高文秀《襄陽會》第二摺楔子:“[龐德公雲]……寇封安在?[寇封上,雲]小將有。”
清李漁《奈何天·醉巹》:“[醜怒介]……叫丫鬟![淨]有。”
周立波《暴風驟雨》第一部六:“他叫喚道:‘……張班長!’‘有。’張班長忙跑過來,立一個正。”
7.等候,等待。為尊者對卑者進見時的用語。
元無名氏《凍蘇秦》第三摺:“賢士,你則這裏有者,待我將的來。”
8.謂呈現、產生或發生某種情狀。
《太平經》丁部之十六:“所以然者,此財物迺天地中和所有,以共養人也。”
宋王安石《再上龔舍人書》:“夫水旱者,天時之常有也。”
馬烽西戎《呂梁英雄傳》第十五回:“媳婦因為有病沒躲走,見那兩個傢夥進來,嚇得面無血色。”
9.多;豐收;富足。
《詩·小雅·魚麗》:“君子有酒,旨且有。”
朱熹集傳:“有,猶多也。”
《詩·魯頌·有駜》:“自今以始,歲其有。”
毛傳:“歲其有,豐年也。”
《列子·說符》:“羨施氏之有。”
張湛註:“有,猶富也。”
清潘榮陛《帝京歲時紀勝·立秋雨》:“若立秋之日得雨,則秋田暢茂,歲書大有。”
10.指男女相愛或有私情。
宋歐陽修《鹽角兒》詞之二:“暗消魂,重回首。奈心兒裏,彼此皆有。”
元曾瑞《紅繡鞋·風情》曲:“有人處把些禮教,無人處結遍綢繆。任誰問、休道喒共你有。”
明馮夢龍《掛枝兒·虛名》:“本待落花有意隨流水,誰知花落無情水自流,落得箇虛名也,人都說和你有。”
明顧起元《客座贅語·詮俗》:“與人有桑中之期曰偷,相挑曰刮,相調曰撣,私合曰有。”
11.連用,表示其中的一部分。
明宋應星《天工開物·水利》:“厥土沙、泥、磽、膩,隨方不一,有三日即乾者,有半月後乾者。天澤不降,則人力挽水以濟。”如:今年有地方鬧旱災,有地方鬧水災。
12.為。作為。
《國語·晉語一》:“克國得妃,其有吉孰大焉!”
13.為。治理。
漢蔡邕《文烈侯楊公碑》:“﹝公﹞兼通五典,周覽篇籍,以為尚書帝王之壯士,有國之大本也。”
宋沈作哲《寓簡》卷一:“其後嗣王,生則逸,亦罔或克壽,此萬世有國之明訓,天人之至理也。”參閱清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通說上》“為”。
14.副詞。隻有;隻好;隻能。
《戰國策·趙策三》:“彼則肆然而為帝,過而遂正於天下,則連有赴東海而死耳。”
15.連詞。如果,即使。表示假設。
《續資治通鑒·宋徽宗宣和二年》:“良嗣曰:‘今日約定,不可與契丹復和也。’金主曰:‘有與契丹乞和,亦須以燕京與爾家方和。’”
16.助詞。無義。作名詞詞頭。
《詩·召南·摽有梅》:“摽有梅,其實七兮。”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伊水》:“南望過於三塗,北瞻望於有河。”
清秋瑾《秋風曲》:“青青有葉畏搖落,胡鳥悲鳴繞樹頭。”
17.助詞。無義。作動詞詞頭。
《詩·邶風·日月》:“胡能有定?寧不我顧?”
《後漢書·鄭太荀彧等傳贊》:“彧之有弼,誠感國疾。”
18.助詞。無義。用作套語,表示客氣。參見“有勞”、“有請”。
19.助詞。無義。作形容詞詞頭。
《詩·周南·桃夭》:“桃之夭夭,有蕡其實。”
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:“其顙有泚,睨而不視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章表》:“君子秉文,辭令有斐。”
嚴復《原強續篇》:“蓋察病而知致病之原,則其病將愈,唯病原真而後藥物得,藥物得而後病乃有瘳,此不易之理也。”參閱清王引之《經傳釋詞》卷三“有”。
20.我國古代哲學用語。指最普遍的存在。與“無”相對。
南朝宋謝靈運《辨宗論》:“蓋有不能祛有,祛有者必無,未有先盡有累,然後得無也。”
宋張載《正蒙·乾稱下》:“凡可狀,皆有也。”參見“有生於無”。
21.佛教語。十二因緣之一。又稱“有支”。指決定來世所得“果報”的思想行為的總和。
《俱舍論·分別世品二》:“因馳求故,積集能牽當有果業,此位名有。”參見“十二因緣”。
22.佛教語。相對於“空”、“無”而言。因各個宗派思想體系不同,解釋各異,又有“假有”、“實有”、“妙有”等之分。
23.用於元代由蒙文直譯成漢語的公牘。主要表示現在時,或起謂語係詞的作用,相當於漢語“是”。
《元典章·刑部一·刑名》:“他每約會不來,使人去呵,將使去人打了,更教賊人躲閃了有。”
《元典章·刑部八·取受》:“他是千戶所,彈壓管著軍,做了無體例勾當,撇下軍逃走了有。”參閱《元史論叢》第1輯。
24.用同“或”。代詞。有人;有的。
《書·堯典》:“下民其咨,有能俾乂。”
楊筠如覈詁:“有,猶誰也。有、或古通用。”
晉潘嶽《楊仲武誄》:“披帙散書,屢睹遺文,有造有寫,或草或真。”
25.用同“或”。或許。
《史記·孟嘗君列傳》:“今秦,虎狼之國也,而君欲往,如有不得還,君得無為土禺人所笑乎?”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史記四》:“如有,如或也……或與有古同聲而通用。”
26.用同“或”。“域”的古字。州域。
《詩·商頌·玄鳥》:“古帝命武湯,正域彼四方,方命厥後,奄有九有。”
毛傳:“域,有也。九有,九州也。”
《國語·魯語上》:“共工氏之伯九有也,其子曰後土,能平九土,故祀以為社。”
27.指居住。
《荀子·禮論》:“是君子之壇宇宮廷也,人有是,士君子也;外是,民也。”
王念孫《讀書雜誌·荀子六》:“有,讀為‘域’。
《孟子·公孫醜篇》註曰:域,居也。”
28.通“友”。親愛;相親。
《書·秦誓》:“番番良士,旅力既愆,我尚有之。”
王引之《經義述聞·尚書下》引王念孫曰:“有之,謂親之也。古者謂相親曰‘有’。”
《荀子·正論》:“不應不動,則上下無以相有也。”
梁啟雄釋引楊樹達曰:“有,謂親愛也。”
29.用,使用。
宋王安石《上執政書》:“言古之君子,於士之宜左者左之,宜右者右之,各因其才而有之。”參見“有力”。
30.姓。
漢有有祿。見漢應劭《風俗通·姓氏下》。
II
yòu
〡ㄡˋ
〔《集韻》尤救切,去宥,雲。〕
1.通“又”。復;更加。
《易·蠱》:“終則有始,天行也。”
王弼註:“終則復始,若天之行用四時也。”
《詩·邶風·終風》:“終風且曀,不日有曀。”
鄭玄箋:“有,又也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天道無二》:“故開一塞一,起一廢一,至畢時而止,終有復始於一。”
淩曙註:“﹝有,﹞‘又’通。”
唐李綽《尚書故實》:“令既合節奏,有中章程。”
元谷子敬《集賢賓·閨情》套曲:“刀攪也似柔腸斷,爬推也似淚點垂,似醉有如癡。”
2.通“又”。用於整數與零數之間。
《易·繫辭上》:“乾之策,二百一十有六;坤之策,百四十有四,凡三百有六十。”
《後漢書·東夷傳序》:“百有餘歲,武帝滅之,於是東夷始通上京。”
唐韓愈《〈元和聖德詩〉序》:“輒依古作四言《元和聖德詩》一篇,凡千有二十四字。”
清俞樾《春在堂隨筆》卷八:“顧晉叔承,乃子山觀察之子。行年四十有九。”
3.通“右”。佑助,幫助。
《墨子·非命下》:“天有顯德,其行甚章。”
孫詒讓間詁引莊述祖曰:“有當為右,助也。”
《荀子·天論》:“願於物之所以生,孰與有物之所以成!”梁啟雄釋引陶鴻慶曰:“有,借為‘右’,助也。”
《荀子·大略》:“君人者不可以不慎取臣,匹夫不可以不慎取友。友者,所以相有也。”
4.通“囿”。疆界。亦謂設疆界。
《管子·山國軌》:“請立貲於民,有田倍之內,毋有其外。”
郭沫若等集校:“當讀為‘有田倍(培)之內,毋有囿其外。’蓋有田者之疆界當於田內為之培,不得侵越壤土,設囿於田之外。”
5.通“囿”。拘,拘囿。
《穆天子傳》卷五:“咎氏宴飲毋有禮。”
劉師培補釋:“有禮,當作‘囿禮’,無囿禮者,不域於禮也,猶今語晏會所謂不拘禮矣。”
阅读:2794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