繩
簡體繩字的筆畫:11畫;繁體繩字筆畫:19畫。
(繩,繩)
I
shéng
ㄕㄥˊ
〔《廣韻》食陵切,平蒸,船。〕
1.繩子。
《易·繫辭下》:“作結繩而為罔罟,以佃以漁。”
南朝梁劉勰《文心雕龍·原道》:“自鳥跡代繩,文字始炳。”
唐韓愈《張中丞傳·後敘》:“引繩而絕之,其絕必有處。”
宋孫光憲《竹枝詞》之二:“亂繩千結絆人深,越羅萬丈表長尋。”
2.木工用以測定直線的墨線。
《書·說命上》:“惟木從繩則正,後從諫則聖。”
《荀子·勸學》:“木直中繩,輮以為輪。”
《漢書·律曆誌上》:“衡權者,衡,平也,權,重也,衡所以任權而均物平輕重也。其道如底,以見準之正,繩之直,左旋見規,右折見矩。”
3.直;正。
《逸周書·武紀》:“不可以枉繩,失鄰家之交。”
朱右曾校釋:“繩,直也。”
《呂氏春秋·離俗》:“故布衣人臣之行,潔白清廉中繩,愈窮愈榮。”
高誘註:“繩,正也。”
4.準則;法度。
《商君書·開塞》:“王道有繩。”
《韓非子·孤憤》:“故智術能法之士用,則貴重之臣必在繩之外矣。”
漢董仲舒《春秋繁露·五行相生》:“執繩而制四方。”
《漢書·王莽傳中》:“司空典致物圖,考度以繩。”
5.衡量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以繩德厚。”
鄭玄註:“繩,猶度也。”
《史記·孔子世家》:“約其文辭而指博。故吳楚之君自稱王,而《春秋》貶之曰‘子’,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,而《春秋》諱之曰‘天王狩於河陽’:推此類以繩當世。”
清譚嗣同《仁學》一:“何不觀於歐美諸洲,而一繩其得失也。”
6.糾正;彈劾。
《書·冏命》:“繩愆糾謬,格其非心,俾克紹先烈。”
孔穎達疏:“木不正者,以繩正之,繩謂彈正。”
《管子·七臣七主》:“以還自鏡,以知得失,以繩七臣,得六過一是。”
尹知章註:“繩,謂彈正也。”
《漢書·匡衡張禹等傳贊》:“彼以古人之跡見繩,烏能勝其任乎!”顏師古註引如淳曰:“跡謂既明且哲也。繩謂抨彈之也。”
7.引申為制裁。
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:“諸生皆誦法孔子,今上皆重法繩之。”
《魏書·張普惠傳》:“涼州刺史石士基、行臺元洪超並贓貨被繩。”
《元典章·禮部三·葬禮》:“若有不孝不悌亂常敗俗皆糾而繩之。”
鄭觀應《盛世危言·公法》:“強者可執其法以繩人,弱者必不免隱忍受屈也。”
8.約束。
漢荀悅《申鑒·政體》:“若乃肆情於身,而繩欲於眾;行詐於官,而矜實於民。”
宋司馬光《夜坐》詩:“人生本不勞,苦被外物繩。”
孫中山《國民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》:“既不能以紀律自繩,自亦不能以紀律繩人。”
9.捆縛。
《爾雅·釋器》:“繩之,謂之縮之也。”
邢昺疏引孫炎曰:“繩束築版謂之縮,然則縮者束物之名。”
北齊顏之推《顏氏家訓·書證》:“又寸斷五色絲,橫著線股間繩之,以象莙草,用以飾物,即名為莙。”
明陳繼儒《珍珠船》卷三:“因取筋數百條繩而駕之,曰:‘我梯取此月娥。’”
10.稱譽。
《左傳·莊公十四年》:“蔡哀侯為莘故,繩息媯以語楚子。”
杜預註:“繩,譽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字書‘繩’作‘譝’字從‘言’,訓為‘譽’。”
《逸周書·皇門》:“乃維有奉狂夫,是陽是繩,是以為上,是授司事於正長。”
《呂氏春秋·古樂》:“周公旦乃作詩曰:‘文王在上,於昭於天。
周雖舊邦,其命維新。’以繩文王之德。”
高誘註:“繩,譽也。”
清王韜《淞濱瑣話·畫船紀艷》:“﹝二仰山人﹞平章花月,眼界頗高,獨屢繩觀鳳之美於倚玉生。”
11.繼承。
《詩·大雅·下武》:“昭茲來許,繩其祖武。”
朱熹集傳:“繩,繼。”
明張居正《答陳節推書》:“恭惟老師,功存社稷,澤洽黎元,誕發祥於文孫,早克繩乎祖武。”
魯迅《墳·文化偏至論》:“蓋今所成就,無一不繩前時之遺跡,則文明必日有其遷流。”
12.古代稱深衣後幅居中的衣縫。
《禮記·深衣》:“曲袷如矩以應方,負繩及踝以應直。”
鄭玄註:“繩,謂裻與後幅相當之縫也。”
13.水名。即今金沙江。參閱《漢書·地理誌上》、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若水》。
14.清代旗田的計量單位。
清俞正燮《癸巳類稿·記田名數》:“本朝旗田,初以六畝為一晌,四十二畝為一繩,園地百八十畝為一所。”
II
yìng
〡ㄥˋ
〔《集韻》以證切,去證,以。〕
草結籽。
《周禮·秋官·薙氏》:“秋繩而芟之。”
鄭玄註:“含實曰繩。”
陸德明釋文:“繩音孕,以證反。”
III
m·n
ㄇ〡ㄣˇ
〔《集韻》弭盡切,上準,明。〕
見“繩繩”。
阅读:204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