訛
簡體訛字的筆畫:6畫;繁體訛字筆畫:11畫。
(訛,訛)
I
é
ㄜˊ
〔《廣韻》五禾切,平戈,疑。〕
“化”的今字。
1.虛假。
三國魏曹植《橘賦》:“神蓋幽而易激,信天道之不訛。”
趙幼文校註引《詩·小雅·沔水》鄭玄箋:“偽也。”
《六度集經·忍辱度無極章》:“妻睹道士,勃然作色,訛留設食,虛談過中。”參見“訛言”。
2.訛誤;錯謬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河水三》:“漢武帝元朔三年,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,王莽之慈平亭也。胡俗語訛,尚有千城之稱。”
明李東陽《歸夢》詩:“對酒杯應淺,教書字恐訛。”
清納蘭性德《淥水亭雜識》卷一:“西山有君子口,疑即《寰宇記》所雲君子城訛為箕子城者也。”
楊朔《中國人民的腳步聲·紅石山》:“察哈爾龍關西南二十裏有座高山,原名黃泉嶺,俗話訛做黃草梁。”
3.怪異;怪誕。
唐李白《明堂賦》:“迫而察之,粲炳煥以照爛,倏山訛而晷換。”
宋梅堯臣《問牛喘賦》:“時則有雨水不降,草樹早落,火訛相驚,疾疫多作。”參見“訛火。”
4.妖言;謠言。
《爾雅·釋詁下》:“訛,言也。”
郭璞註:“世以妖言為訛。”
唐韓愈《送窮文》:“凡此五鬼,為吾五患,饑我寒我,興訛造訕。”
《宋史·張忠恕傳》:“則陛下所以身處者,庶幾無憾,而造訛騰謗者,靡所致力。”
5.指徒歌;歌謠。
朱自清《中國歌謠》:“謠字有或作‘訛’字者,如《風俗通·皇霸篇》載趙王遷時童謠,《史記·趙世家》‘童謠’作‘民訛言’……而其詞用韻,實係歌謠之體,與他處‘訛言’無韻者不同。”
6.嚇詐。
《紅樓夢》第四八回:“便設了法子,訛他拖欠官銀,拿他到了衙門裏去。”
《負曝閑談》第二三回:“小桐暗想:這是糟豆腐,好訛他一訛了。”
李準《不能走那條路》:“又不是憑黨員訛他的,有啥不能買!”
7.書法用語。
唐竇臮《述書賦下》:“房文昭則雅而和,隱乃訛。”
唐竇蒙《<述書賦>語例字格》:“訛,藏鋒隱跡曰訛。”
8.蛇的別名。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鱗一·諸蛇》:“蛇字古作它,俗作蛇,有佘、移、佗三音。篆文象其宛轉屈曲之形。其行委佗,故名。
嶺南人食之,或呼為訛,或呼為茅鱔。”
9.通“吪”。感化;改變。
《詩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式訛爾心,以蓄萬邦。”
鄭玄箋:“訛,化。”
陳奐傳疏:“訛,當作吪。”
宋曾鞏《曾氏女墓誌銘》:“孰訛爾質,而伐其成,尚千萬年,爾室之寧。”
《通誌·選舉二》:“歲月遷訛,斯風漸篤。”
元戴良《求諸己齋箴》:“古人已遠,此學罔傳,我作銘詩,式訛是觀。”
10.通“吪”。行動;移動。
《詩·小雅·無羊》:“或降於阿,或飲於池,或寢或訛。”
毛傳:“訛,動也。”
王先謙集疏:“《玉篇·口部》引《詩》:‘或寢或吪,吪,動也。’是正字當作‘吪’。”
唐杜甫《日暮》詩:“日暮風亦起,城頭烏尾訛。”
清楊潮觀《黃石婆授計逃關》:“有恨難摹,不隄防處女深閨坐,尚寐無訛。”
II
é
ㄜˊ
〔《廣韻》五禾切,平戈,疑。〕
“化”的今字。
1.虛假。
三國魏曹植《橘賦》:“神蓋幽而易激,信天道之不訛。”
趙幼文校註引《詩·小雅·沔水》鄭玄箋:“偽也。”
《六度集經·忍辱度無極章》:“妻睹道士,勃然作色,訛留設食,虛談過中。”參見“訛言”。
2.訛誤;錯謬。
北魏酈道元《水經註·河水三》:“漢武帝元朔三年,封代共王子劉忠為侯國,王莽之慈平亭也。胡俗語訛,尚有千城之稱。”
明李東陽《歸夢》詩:“對酒杯應淺,教書字恐訛。”
清納蘭性德《淥水亭雜識》卷一:“西山有君子口,疑即《寰宇記》所雲君子城訛為箕子城者也。”
楊朔《中國人民的腳步聲·紅石山》:“察哈爾龍關西南二十裏有座高山,原名黃泉嶺,俗話訛做黃草梁。”
3.怪異;怪誕。
唐李白《明堂賦》:“迫而察之,粲炳煥以照爛,倏山訛而晷換。”
宋梅堯臣《問牛喘賦》:“時則有雨水不降,草樹早落,火訛相驚,疾疫多作。”參見“訛火。”
4.妖言;謠言。
《爾雅·釋詁下》:“訛,言也。”
郭璞註:“世以妖言為訛。”
唐韓愈《送窮文》:“凡此五鬼,為吾五患,饑我寒我,興訛造訕。”
《宋史·張忠恕傳》:“則陛下所以身處者,庶幾無憾,而造訛騰謗者,靡所致力。”
5.指徒歌;歌謠。
朱自清《中國歌謠》:“謠字有或作‘訛’字者,如《風俗通·皇霸篇》載趙王遷時童謠,《史記·趙世家》‘童謠’作‘民訛言’……而其詞用韻,實係歌謠之體,與他處‘訛言’無韻者不同。”
6.嚇詐。
《紅樓夢》第四八回:“便設了法子,訛他拖欠官銀,拿他到了衙門裏去。”
《負曝閑談》第二三回:“小桐暗想:這是糟豆腐,好訛他一訛了。”
李準《不能走那條路》:“又不是憑黨員訛他的,有啥不能買!”
7.書法用語。
唐竇臮《述書賦下》:“房文昭則雅而和,隱乃訛。”
唐竇蒙《<述書賦>語例字格》:“訛,藏鋒隱跡曰訛。”
8.蛇的別名。
明李時珍《本草綱目·鱗一·諸蛇》:“蛇字古作它,俗作蛇,有佘、移、佗三音。篆文象其宛轉屈曲之形。其行委佗,故名。
嶺南人食之,或呼為訛,或呼為茅鱔。”
9.通“吪”。感化;改變。
《詩·小雅·節南山》:“式訛爾心,以蓄萬邦。”
鄭玄箋:“訛,化。”
陳奐傳疏:“訛,當作吪。”
宋曾鞏《曾氏女墓誌銘》:“孰訛爾質,而伐其成,尚千萬年,爾室之寧。”
《通誌·選舉二》:“歲月遷訛,斯風漸篤。”
元戴良《求諸己齋箴》:“古人已遠,此學罔傳,我作銘詩,式訛是觀。”
10.通“吪”。行動;移動。
《詩·小雅·無羊》:“或降於阿,或飲於池,或寢或訛。”
毛傳:“訛,動也。”
王先謙集疏:“《玉篇·口部》引《詩》:‘或寢或吪,吪,動也。’是正字當作‘吪’。”
唐杜甫《日暮》詩:“日暮風亦起,城頭烏尾訛。”
清楊潮觀《黃石婆授計逃關》:“有恨難摹,不隄防處女深閨坐,尚寐無訛。”
阅读:1721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