裨
裨字的筆畫:13畫;
I
pí
ㄆ〡ˊ
〔《廣韻》符支切,平支,並。〕
“卑”的被通假字。
1.古代的次等禮服。與最上等的相對而言。
《禮記·樂記》:“裨冕搢笏。”
鄭玄註:“裨冕,衣裨衣而冠冕也。裨衣,袞之屬也。”
孔穎達疏:“袞謂從袞冕之衣以下皆是也。”參見“裨衣”、“裨冕”。
2.副貳;輔佐。
《晉書·東海王越傳》:“自頃胡寇內逼,偏裨失利,帝鄉便為戎州,冠帶奄成殊域。”
唐韓愈《清邊郡王楊燕奇碑文》:“四十餘年,或裨或專。攻牢保危,爵位已隮。”
元劉壎《江西制置司都統密公》詩:“小臣裨校耳,職也宜死綏。”
3.引申為小。參見“裨海”。
4.通“陴”。
清朱駿聲《說文通訓定聲·解部》:“裨,﹝假借﹞又為陴。
《晉語》:‘反其裨。’註:‘城上女垣。’”按,今本《國語·晉語四》作“陴”。
5.古邑名。
春秋庸國屬地。
《左傳·文公十六年》:“唯裨、鯈、魚人實逐之。”
杜預註:“裨、鯈、魚,庸三邑。”一說,部落名。
楊伯峻註:“裨、鯈、魚恐俱是庸人所帥‘群蠻’之部落名,杜註不可信。
裨、鯈所在之地,今已不得知。
魚則當在今四川省奉節縣東五裏。”
6.姓。
春秋時鄭有裨竈。見《左傳·襄公二十八年》。
II
bì
ㄅ〡ˋ
〔《廣韻》必移切,平支,幫。〕
1.增加;增補。
《國語·鄭語》:“若以同裨同,盡乃棄矣。”
韋昭註:“裨,益也。同者,謂若以水益水,水盡乃棄之,無所成也。”
漢王逸《楚辭章句·〈九懷〉序》:“裒讀屈原之文,嘉其溫雅,藻采敷衍,執握金玉,委之汙瀆,遭世混濁,莫之能識。追而湣之,故作《九懷》,以裨其詞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弭訟》:“今可使諸爭婚者,未及同牢,皆聽義絕,而倍還酒禮,歸其幣帛;其嘗已再離者,一倍裨娉;其三絕者,再倍裨娉。”
2.彌補。
《國語·晉語八》:“夫霸王之勢,在德不在先歃,子若能以忠信贊君,而裨諸侯之闕,歃雖在後,諸侯將載之,何爭於先?”韋昭註:“裨,補也。”
晉葛洪《抱樸子·博喻》:“斷根以續枝,割背以裨股。”
3.補益。
唐韓愈《進學解》:“頭童齒豁,竟死何裨。”
清龔自珍《獻侑神之樂歌》:“何施於家邦?何裨於孔編?”
《清史稿·時憲誌一》:“今為《時憲誌》,詳考其推步、七政、四餘、根理、法數著於篇,諸家論說有裨數理者,亦撮其大要載之。”
阅读:1046
©2015-2020 ok8.org 文學庫